频繁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终于要告一段落,在这个节点上,我和童强一个晚上没有看手机,没有孩子的干扰,只是聊天。在这样的聊天里我有了这样一些新启发,以至于不敢不记下来,怕回头忘记了。
当我们谈起我们可以给孩子什么的时候,我们谈起了我们的孩子在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什么。过去我一直以为挑战是抽象化的,包括人工智能崛起需要人去做更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包括因为自然资源的短缺及自然灾难的频发需要人去做更好的应对,甚至还包括如何去对抗变得逐渐世俗化的价值观侵入等等。
童强从很具体的“生活质量”说起。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应对的巨大挑战或者说他最担心女儿的是,如何在成年之后创造比现在经历的更高的生活质量,并且去应对由此产生的诸多挑战。他说起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就普遍承受这一挑战。在他们年纪小的时候,他们体验到的更多是因为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自己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改善,同时伴随的还有上一代人普遍的生活信心的高涨。后者对于年轻人在童年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谈起生活质量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童强说我们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我们努力将生活质量和金钱的关系变弱。是的,我们没有出国旅游,没有奢侈品消费,甚至没有高昂的辅导班等等。我们有的是,用更经济的方法去提升生活质量,例如,我们更在意在家的附近用现成的器材做自然探索和身体素质提升。相对报班我们更多的是做家庭的阅读文化建设,我们相信阅读可以作为很好的工具,调动她的学习热情同时给她的童年足够的精神营养。过了辅食期之后,我们几乎没有为孩子特意准备什么食物,但我们更在意的是她不能浪费食物并且自觉的管理自己对零食的欲望。相比于让她吃的好,我们更希望她了解食物是服务健康目的,同时也是宝贵而不能浪费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也让我们想要去看看背后的我们理解的生活质量是什么。
我们力求帮助她感受到不仅仅是自己有需求,父母、爷爷奶奶以及跟这个家庭相关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辨别这些需求,为这些需求排序,然后去想办法满足。家庭成员不仅要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也需要努力的去满足其他成员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追求“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高级需求的满足或者最高质量的满足往往是不需要花钱的,或者说只需要花很少的钱,例如爱与尊重。相反,如果我们在食物、住所、衣服、面子上面的满足上投入过多的资源,并不会带来与之对应的满足感,因而总体质量也不见得很高。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生活质量这个挑战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想法。我们在做这样的高品质生活的创造的努力过程中,始终将孩子作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服务者,她可以学习和实践这样创造能力。我们更多的观察她的努力,并由衷地感激她为家庭所做的贡献,由此让她看到自己的能力并且更加乐意去付出。我们自己将生活的品质以及生命的意义更多的置于世俗价值观之上,或者说我们可以自由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为她做示范,相信她也由此有更多的经验和力量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具体来说,我们少了比较心,孩子就会更多的看到自己拥有的;我们少了抱怨,孩子就会更多的看到自己的问题;我们少要,孩子就会学习多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