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在我奶奶弥留之际,我怀着无比伤痛之情想为奶奶写的东西,她悲惨的身世,勤劳的习惯,精心的持家,对子孙的疼爱让永世难忘。(本文内容有父亲口述,我整理,材料真实)
悲惨凄苦出身微
我的奶奶出生于1921年的旧中国的一个山村。因为是妾所生,在家里没有一点地位与身份,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在七岁时不得不被卖为童养媳,在婆家受到了刻薄的对待,不仅白天要下地干农活,晚上还要借着月光纺棉花,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没有饭吃。也正是经受了这样非人的待遇,才造就我奶奶的多才多艺,各种家务农活无所不精。
也许是上天可怜奶奶吧!奶奶的丈夫被抓壮丁,并牺牲在外地。这样奶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黑心的婆家人就又把奶奶卖给了我的爷爷家,可是到我爷爷家过程也是十分艰辛的,充满了传奇色彩。
爷爷家花了钱,可是那家人确耍赖皮不放人,老爷无奈就如去央求我们村的乡绅,在乡绅的极力的周旋下(据说,当时乡绅和老爷带着十几条枪几十个人,),终于接回了奶奶,开启奶奶在我家的生活。
勤劳能干当家人
奶奶来我家时,家里可说是一穷二白。爷爷结婚时的行头全是借的,新衣服、新被子在三天以后就还给了大户人家,并且还付出一斗粮食的代价。迎接爷爷奶奶的不仅是破家烂院,一贫如洗的家境。更是奶奶能够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新生活。
因为奶奶勤劳能干,很快就在家里树立了威信,确立了地位,得到老爷和老奶的器重,也许是上天对我奶奶的眷顾,也许是上天想考验一下我奶奶的能力,在奶奶到我家不久,年仅40岁的老奶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未成年的两女一男,最小的男子(我小爷还不会说话,据说小爷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还是奶奶给他说的)。作为长子长媳的奶奶(因为爷爷的性格憨厚木讷),自然而然的就成当家人。
干的活与婆家时没少反而多了,不仅农活纺棉花,还要推磨推碾,缝缝补补,照顾张罗一家的吃穿用度,不仅要照顾爷爷,还要照顾老爷,我的两个姑奶和一个小爷。老爷在外打拼,家的一切全有奶奶一人料理,严然就是一个女主人,一个当家人。
在奶奶的尽心照料,大姑奶出门了,小爷结婚了(二姑奶因风寒感冒,无条件医治而去世,奶奶每每讲到这时,表情中充满了自责的味道),由原来的一个大家庭成功的培育了三个小家庭,奶奶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领家人。我爸爸和四个姑姑到来了,让奶奶又有多一重身份——母亲,这个世上。奶奶不仅要精心操持全家大用度,更要精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当时缺吃少喝情况下,奶奶勤劳能干、勤俭节约,让一家人健健康康的生活着。
立德树人育儿孙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在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下,奶奶对爸爸可是说宠爱有加,不仅在家吃好的用好的,还单独让爸爸上了高中(高中在当时就是村里的知识分子了),在学习大力支持,为爸爸买了许多当时相当先进的学习用品,在我小时候还能看到这些东西,如铁夹子,硬写字板,全村唯一的一台收音机……这些开拓了爸爸的眼界与见识,也让爸爸走到了同龄人的前列。为爸爸能当组会计、村干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计划生育严格的当时,已经有一个姐姐的我的到来,给家里带了灭绝性的灾难。除了有几床被褥,家里就没有任何可用的东西,新盖的半成品的房子也被毁灭性的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奶奶带领全家,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这个家恢复如初,生活用品有了,我们一家也搬进了新房子。对于顷全家之力保住的我,奶奶倍加关爱,甚至可以用溺爱来形容。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不容的我有一点闪失。
在这样的关怀下,我到了入学的年纪。没有文化的奶奶,就有另外一个任务,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步行四五里,到庙里去祈福,保佑她的孙子考上大学,几十年如一日,可惜自己不太争气,只考了个三流的大学,也算没有太辜负奶奶的期望。
勤劳爱家伴一生
奶奶勤劳的习惯始终如一,因为能干、多才奶奶在村里是个忙人,哪家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找奶奶帮忙,缝衣,做工,看小孩。就是到了近来几年年依然能自己做针线,做庙里的磕头垫。只是有点耳聋。随着年龄的曾大,对后辈的关爱与日俱增,每次带孩子回家,奶奶总会把自己珍藏的好吃的一股脑拿出来,也许她认为,只有孩子回家吃好,玩好就是她最大的收获,她想为这个家做出最后的贡献。
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奶奶,我泪如泉涌,奶奶对我的孩子,对我,对我的父亲及对整个家的付出历历在目,而我们现在却不能为她做点什么,哪怕是能为她分担一丝的痛苦也行(因为年龄太大,医生已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看着她走完最后的路,只能任泪水模糊我的双眼。
奶奶一路走好!呜呼哀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