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协华著
陈中杰 赏析
海内有名胜区,或数百里之外,或数千里而遥。古人不惮命驾,辄乘兴而往。如灵运之寻山,凳危造极;刘歆之玩景,穷险探幽;苏门闻孙登之啸;落雁纪太白之游,即方丈蓬瀛圆峤诸胜境,亦有乘兴而访者焉。今人独非情性与?
有茂才刘公,号古渔,通邑人也。自鲁般山来,为余指画形胜,曰:“遥望则麓小腰阔,峦嶂数十重,西南诸峰,尤岩厉壁削,嵌崭天半。其横空飞来景象,疑无路可登,至则崖有小洞,悬铁绳于其上。盘行十余步得一小径,花草萦拂左右。行二里许,径路宏敞,五步一亭,十步一刹。山势陡起陡伏,行行至绝顶,俯视经过诸峰罗列如儿孙矣!殿宇墙壁,多蟠结在古木石磴间。予寝处其下,梦觉则百鸟齐呼、万花含露、钟声响应,四山皆鸣,东方已晓。俄焉,风云变化,烟雾迷离。行云垂雨,眠石生寒。游人过客,四顾苍茫。顷之,丘壑争出,山色清明。樵叟钓童、此歌彼和。千岩万谷,灿若列眉。暮则游人归咏,山僧敲门。烟光渺冥,树影模糊。猿猱无声,鹤鹿呼群。予投杖憩息石上,惟闻泉水淙淙流入耳际。未几,月光徐上,松影横斜。伽童敲钵,僧叟诵经。予亦乘月而归焉。”
一朝夕间所见如此,然予闻是说已十载。于兹矣,数年来名利薰心,携秃毫破砚羁身。在四百里外马寒、兴云、积石等山,去省垣百里之遥,俱未登临一窥诸山之奥,曩日吟游,真情性尽消磨于矮屋鏖战中。甲申由兰垣旋里,日与兄若姪会亲邻、话桑麻,或庭除团坐,或场圃逍遥,有时阶下斸花,园中种菜,颇得田家风味。惟是名山不远,日以未游抱憾。诸君子素好山水,胸次超流俗,万万乘兴一游鲁般,即可作方丈观也。会心处原不在远,古人岂得擅美于前哉?若游以消日,仅同宗少文壁上之观,恐山灵有知,笑数十里外无人,即此登临兴会,古今人真不相及也。
作者介绍:
陈协华(1854——1911)字实笙,甘肃伏羌(今甘谷)礼辛陈庄人,光绪乙酉科举人,官中卫教谕,凤翔、长武、洵阳、山阳、户县知县。
原文注释:
启:书信,本文是陈协华邀请好友同游武山县榆盘镇鲁班山风景区的书信。
鲁般山:今武山县榆盘镇鲁班山,解放前庙宇宏伟,僧侣成群,风景旖旎,游客如云。
苏门:苏门山,在今河南新乡。
孙登:号苏门先生,隐居苏门山。擅长弹一弦琴,吹长啸。
方丈、圆峤:仙山。
行行:不停地往前走。
马寒:马寒山,也叫马衔山,位于兰州榆中县。
读后感
《邀友人游鲁般山启》为陈纲第十一世孙,族人陈协华邀请好友同游鲁班山的书信。陈协华是清代伏羌为数不多的举人之一,也是参与公车上书的61名甘肃举人之一。其人生性内向,为人低调,勤奋学习,清正为官,撰文赋诗,广交挚友。
鲁班山曾为武山县境内的佛教胜地,与水帘洞齐名。传说鲁班先选中了水帘洞仙境,欲把水帘洞作为自己的道场。不过他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时,水帘洞已经被麻线娘娘捷足先登。鲁班盛怒之下,持巨斧把莲花峰的一块石头砍下来,令他想不到的是麻线娘娘顺势把鲁班砍下的石块送到峨眉山,峨眉山也成了麻线娘娘的道场。鲁班又在莲花峰中间拉了一锯,形成了一线天奇观。鲁班斧砍锯拉,却夺不来水帘洞仙境,只能把鲁班山作为自己的道场。
一个是才华横溢,情系乡梓的异乡游子,一边是香火鼎盛,名扬数县的蓬莱仙山。最应该朝夕相伴,文墨挥毫,美景怡情的人和境,却相望数十年而没有聚会。古今多少事,空留望眼中!
幸运的是,陈协华的好友在鲁班山游玩数日,奇山异水,小径伟宇,晨钟暮鼓,经声鸟鸣,一览无余。陈协华用自己深情、厚重的笔墨把友人眼中的鲁班山完美地再现于万千读者眼前。
今日的鲁班山,早已不见陈协华笔下的花木殿宇,僧侣樵夫。他的文章成了我们研究昔日鲁班山盛况的珍贵资料,但愿有更多的文友搜集整理鲁班山资料,书写武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