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 和 “中国制造”,虽然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作为国人,你看到两种文字的感觉根本不一样。你走在异国的大街上,随手拿起一个物品,上面印着“中文介绍”,虽然我知道你不一定买,但是你一定会为中国的影响力叫好。再比如你走在异国他乡,例如泰国,你刚上车,司机师傅不是说“萨瓦迪卡”,不是“ Where do you go, sir”,不是“こんにちは”,而是“您去哪?”,不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这些只是商业上,能看到我们在世界上起的作用。但是,这样感觉还不能让我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最自豪地骄傲。什么样的情景,会让我有这种感觉呢?那一定是,外国人也在说汉语,写汉字,吃饺子,并用中文跟你侃大山。就像我们全民都在学英语,过外国节日一样,他们都在学中文,过春节。
我想到那时候,孩子们应该是最欢乐的。再也不用费劲力气学英语了,因为老外都说汉语了。
这是一种文化输出,一个国家最强大的表现,是别人接受你的思想和文化,而不仅仅是你的商品和服务。在两种文化碰撞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的文化的独到之处。
其实,我们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努力输出我们的文化。有一个先锋队就是“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 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上面这一段是官方的介绍,有没有更具体更详细的介绍呢?当我看到《我的孔子学院》(副标题:“北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录”)这本书时,我想从中得到答案。这本书介绍了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外方大学共同创建“孔子学院”的历程。截止到2017年成书时,共建立10所孔院,历时12年,本书采访了17位中方院长。
我们先来看看这10所孔院都有哪些:
日本立命孔子学院(2005年成立,日本第一家)
日本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研究性孔院,学术性更强,因为日本汉学发达)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成立,公主亲自揭牌成立,汉语走进了皇宫)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2013年成立,北大孔院中最年轻的一个,在宗教圣城耶路撒冷)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2006年成立,综合成效最好的一所,德国人果然严谨)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2008年成立,被吉普赛文化围绕的孔院)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成立)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2013年成立,下设孔子课堂很多,采访的院长也很多)
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成立,最热的孔院,11月气温38°)
美国斯坦福大学孔子学院(美国有一段时间,先后停止和我国的合作,估计是这个原因没有采访美国孔院院长)
通过这个清单,我们看到虽然只有10所孔院,地域却涵盖了亚、欧、美、非四个大州,涉及英语、日语、泰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多语种。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清单不但能够看到基本信息,也能够清晰给我们展示,北京大学孔子学院的创建思路,依托北京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基础,和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合作,直接对接国外最精英的机构和人士。
万事开头难,孔院的建设也不例外。对于首位孔院院长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办公场所、教学地点,要先寻找固定场所为孔院挂牌。办公需要的各种用品,甚至是院长亲自到各个商店询价购买的。建成孔院后,如何教学、教材的编写,还有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等都是从无到有。
范晔院长(格拉纳达孔院)不无调侃的说:“我,外放院长,孔院牌子,就是孔院的全部”。最开始到达西班牙的范院长,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是临时找的招待所,后来自己租房子住。跟外方商讨沟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校终于提供了一个半地下室的活动场所,可以挂牌成立了。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因为地处耶路撒冷这个宗教圣地,中方创建仪式的邀请函中孔子肖像就遭到了反对。因为,在犹太教教徒文化中是不接受肖像文化的。这些都只是草创经历的一个缩影。
有了场所,就要“立规矩”。其实无论是中方院长,还是外方院长多是在学校负责教学任务,对于管理岗位来说,算是新手。每位院长对于需要哪些规章制度,倒是驾轻就熟,只是具体的细节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人事制度等等,慢慢的建立起来。在行政方面,孙建军院长(日本早稻田大学孔院)形象的比喻了中方院长的角色,“一个媳妇对阵四个婆婆”,这四个“婆婆”分别指孔子学院日方院长、日方国际部长、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外方院长多是留学过中国,甚至北京大学的,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也非常喜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就减少了很多麻烦。
问题也是不断出现的。初到埃及的林小英院长(开罗大学孔院)就被要求处理一起学生投诉事件。林院长先申明不接受匿名投诉,知道了具体的班级,直接跑到课堂去听课。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外方在安排学生的时候,没有按照学生的层次划分班级,导致有的学生听不懂、跟不上。另外一个是中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问题。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各付各的责任,这种中正的处理方式,让外方颇为惊讶,也由衷敬佩林院长的为人。双方都是在不断的磨合中前行的。
有了基本的框架,接下来就是核心内容——教学。教授汉语是每所孔院的首要任务。每个国家的汉语基础不一样,国情不同,需要的教学层次和教材也不尽相同。在汉学发达(日本街头随处可见汉字)的日本,除了初级教材,对更专业的汉语教学,能够达到日常交流,并且了解中国文化,也有相当的需求。而在泰国除了给皇家的培训班以外,培养当地的教师也是重要的部分。十几年前的泰国,华裔学汉语是违法的,但是几年内有100万人在学习汉语,而泰国的总人口才7千万,意味着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学习汉语。在埃及,对于导游人员的汉语培训也是有大量的需求。导游班的学生后来就业容易,工资又高,成为了埃及青年人首选的职业之一。另外,作为专业的机构,孔院也承担了汉语等级考试的出卷和评判工作。不知道我们能够达到什么级别。
最能体现汉学文化的是各种交流活动。来看都有哪些活动,孔院春晚、中秋诗会、舞龙舞狮、太极扇、茶道展示、书法教学、电影放映、演讲比赛、学术讲座,还有乒乓球比赛等等。以色列的孩子们非常喜欢中国的剪纸和书法,而这些在泰国的年轻人中很难引起兴趣。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一目了然。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中秋诗会”(当地人叫“月亮节”,我们的文化有多么优美,高下立见)。在西班牙格拉纳达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众人来到院内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边歌咏吟诵,让当地人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最直接、最生动的了解。
通过院长们的谈话,对孔院的主要任务,各地的文化情况,文化交流活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自己的文化能够得到他人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建立一些国内的孔院。国内孔院可以教授传统礼仪,展示传统服饰,古时的歌舞乐器表演等等,能够在孔院感受到古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有点类似寺院,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学佛之人的精神状态。你在高大的佛像面前,是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同理你在庄严的、古典的环境里,也会有遵循礼数的本能,用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就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但是距离传统文化有时候有些远了,可以多一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