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写一篇关于端午节话安康的文章正好应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屈原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贵族,眼看着楚亡而无能为力,最后选择用投江的方式来铭志。
屈原的这一行为,不仅引起很多百姓的同情,纷纷到屈原投江的地方祭奠,还给后世的统治阶层敲了一记警钟。在后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以讴歌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行为的作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这一种食物成为了一个在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某个层面上来看,端午节的形成与季节的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民间有一句俗语,夏至到端午近。夏至这一天意味着炎热夏天正式到来,各种各样的生物进入到了成熟期,比如说人们熟悉蚊、虫等物,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容易受到各种邪气的入侵,尤其是一些潮气大的地方,人们会用饮食雄黄酒的习惯,还有用熏艾叶的方式驱除蚊虫。
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来度过端午节,比如说在南方会有赛龙舟的竞赛,人们会以各自的龙舟胜利为骄傲。那些胜利的龙舟,除了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得到一种殊荣,那些小伙子们会成为姑娘们暗恋的目标。
由不同的对端午节的表现形式来看,端午安康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在端午节这一天,熟悉的人之间彼此互道一声安康,不仅可以增进友情,还能够让一些在忙碌之中的人们暂停下来,感受到一种温情。
记得上学的时候,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会吃粽子、煮大蒜和鸡蛋。等到了学校,同学们之间会拿出鸡蛋来相互碰,那些碰烂的鸡蛋会被马上吃掉,那些最后胜出的鸡蛋,会被胜利者当宝贝一样留着。有一次一个同学耍了个小聪明,他拿的是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鹅卵石,结果当然是他拿的那个“鸡蛋”最厉害,在被发现之后,为自己得了个雅号“石蛋”。
提到“石蛋”不禁想到一件他的往事,在一次端午节中他拿的石蛋赢了隔壁班的蛋王。后来那个同学发现了他作弊,非常生气,趁着他不注意,把那个石头偷过来,放学的时候,走在“石蛋”的后面照着他的脑袋就是两下,嘴上还嘟囔着,看你的石蛋硬还是脑袋硬。
当时我就在旁边,看着“石蛋”捂着脑袋就蹲了下来,那个砸他的同学一看事不妙扔下那个石蛋就跑了。我和其他同学赶紧走过来,问“石蛋”碍事不碍事,话还没有落地,看到血从“石蛋”捂的手缝处流出来,呀!流血了,有一个女同学大声地喊着。
我和几个男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个时候一个老师走过来,一看情况,背起“石蛋”就往医务室跑。我们几个同学也在后面跟着,有人帮着拿老师的手提袋,有人帮着拿“石蛋”的书包,还有人在后面帮忙抽着“石蛋”的屁股。
医务室就在学校大门口的东边,很快地我们跑到了医务室,此时校医老王头正在用酒精炉煮面,看到这情景,二话不说,关上酒精炉,就走过来查看“石蛋”头上的伤口。毕竟是一个有资历的老医生,三下五除二的处理好伤口,像包米粽子一样进行了包扎。
这件事情过后,砸“石蛋”的那个同学被学校进行了处理,并且明文规定,不允许再带鸡蛋到学校。不知道“石蛋”的脑袋是不是被砸坏了,从那以后,“石蛋”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以至于,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后来随着父母单位的调动,“石蛋”也离开这里。
人的记忆就是如此奇妙,很多时候一些已经记不得的往事,会在某些场景中的触动而重新浮现出来。其实,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是受到了端午节气氛的影响,写着写着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场景亦在不知不觉中浮现出来,而且其中的一些细节是如此的清晰,甚至于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般。
不知道现在的“石蛋”是一个什么样的近况,还有那个好心的老师,乃至于已经记不得他是哪一个老师,校医老王头的身体还算硬朗,去年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还见到过他。端午节安康,借此文愿“石蛋”和那个好老师以及老王头一切安好,愿那些所有留存在记忆中的亲人、朋友,还有看到本篇文章的读者端午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