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文艺爱情青春读书
我是女性,但我不想被“女性”一词定义

我是女性,但我不想被“女性”一词定义

作者: bluelionbook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7:58 被阅读41次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结婚生子成了衡量女性是否完整的一条标准。

家人朋友开始在聊天中无缝隙的穿插“你有对象了吗?”这一话题;有人开始跟你谈论女性不能错过生育的黄金时间段;有人告诉你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脸蛋,美貌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也有人告诉你,你也不小了,该找个人好好生活了。

这些言论,都是建立在你是“女性”这一事实上。但“女性”这个词,不代表身为女性的我们就只能活在女性思维里。

希望所有女性都能丢开他人的评价,遑论性别与年龄,把自己活成能量中心的人。

婚恋市场的乱象,演绎了“中国女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掉的”。

若干年前办公室有一个在市场上赚得钵满盆满的“直男”,谆谆教诲部门的小姑娘们说,你们要知道女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要在往下走之前,赶快把自己嫁出去。

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把女孩们比喻成“房子”,年轻是好地段,漂亮是好户型,三十几岁就是不值钱的郊区房———因为不好生孩子了。似乎“好嫁”是女人唯一的卖点,“好生”是女人唯一的功用。

而恶名昭著的Ayawawa理论告诉女性,你要顺从听话啊,假装柔弱和无知,利用美貌和演技,步步为营,“操纵”男性,一步步获得男人的手机密码、金钱和房产。你要活成一枚软柿子,被欺负、被践踏仍要感恩戴德,化身佛陀。

当然我建议你看完上述三段文字就立马忘掉,精神毒素摄入多了,脑子里长出的思想也会是毒瘤。

这是一个对女性并不友好的世界。女孩们的人生叙事常常不由自主,从小就被驯化如何成为贤良淑德的女孩,长大会被教导如何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女人和母亲,长期被舆论“恐吓”,深陷不健康的博弈关系却不敢自拔,因为连她们自己都认为,如果放弃那样的“捷径”,就再也无法获得想要的美梦。

她们活得瑟缩、慌张、风声鹤唳,30岁对于她们而言不是而立之年,而更像是“死期”。心里的火种、珍贵的情感、隐隐的不适、自我的追求,全部都被消解了。女孩们掩盖了内心真正的斑斓世界,并认为这才是“女性的美德”。她们算不算践行了“女性的美德”,算不算“真正地活着”?我觉得不算。

作家林奕含说过一句话,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最后,她们从受害者变成了肇事者,当她们活到要为下一代张罗婚事的年纪时,便颐指气使地站在人民广场的相亲角里。几十年过去了,她们仍然扛着一面100年前最愚昧无知又庸俗的女性大旗,对着下一代的女性评头论足。最有戏剧性的是,那些她们精挑细选、符合想象的女子,事后证明大多维持不了长久的关系。

真正能维持长久关系的是爱、理解和慈悲,不是外表和年龄,而爱、理解和慈悲都在被安排的婚姻里缺席了。

当然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玛丽莲弗伦奇在《醒来的女性》里就写过一个反映整整一代美国女性境遇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镇女孩米拉从小就痴爱读书,可她的聪明和独立却让她在一个封闭的小镇里成为异类。那时女性常见的职业还是打字员,女人的人生主题除了“家庭”,似乎没有其他可能。

于是米拉屈服了,人生总是要说很多次“算了吧,就这样吧”,她像母亲期待的那样结婚生子,兢兢业业地践行“贤妻良母”的事业。但没有人知道,她心里一直有一簇小小的火苗———她的聪明、独立、梦想、自我,那些曾折戟沉沙的东西都反过身来找她了。

无论女性临深履薄地维持关系,还是皆大欢喜地成为全职太太,都是个人选择,只要是被充分赋予选择权之后,没有外力干涉而心甘情愿做出的决定,都没有问题。

但你知道吗,那些心里仍有一簇小小小小火苗的女孩们,在成为母亲和妻子之后,是没有办法真正吐露心声的———她们事实上并没有办法从嫁人和孩子身上得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在产房里觉得自己就如案板上的猪那样失去尊严,会把“母亲”这样伟大的身份当作自己的负担,她们还是“好女人”吗?她们无论如何都不想被世俗的唾沫淹死。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现代女性,拒绝接受一生中会被分配到的对于她们而言“残酷”的角色。有女性朋友总结说,在如今这样一个精进勇猛的社会,没人陪你谈恋爱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男人女人都追名逐利、野心勃勃,没人肯从工作中匀出时间来恋爱,别说恋爱了,吃顿不赶时间的饭都难。有一位女作家总结过现代女人最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排在前面的影响因素是生活能力及处理情绪的能力,而不是大妈眼里的银行卡和房产。

嫁给哈里王子的梅根,更说过自己不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而是要去打破横亘在女性头顶的玻璃天花板的人。

她们都是放任心里那簇小小的火苗烧成大火的人。

伍绮诗的书《小小小小的火》,同样写了一个自由和规则冲撞的故事。

在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社区里,人人信奉规则和秩序塑造美好人生,从男人的头发到草坪的长度都有标准。理查德森太太就是一个典型,她极端自律,从不向身上的每一处赘肉妥协,从小就觉得“像火焰这样的冲动极其危险,必须小心控制,才不会发展成燎原之势”。

直到一对流浪的艺术家母女,米娅和她的女儿来到这个地方,像一颗巨型石子掉进了没有涟漪的湖面,她们的野蛮生长炸开了整个社区。可偏偏这对放肆而自由的母女,成了保守而规矩的理查德森一家的房客,理查德森太太的小女儿伊奇更是深深迷恋上了内心舒展而强大的米娅。

米娅对伊奇说,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

伊奇点了点头。

最后她们内心那簇小小的火苗越烧越旺,变成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火。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渐渐觉得“不灭火”也理应成为成年人生活的一种尝试。

当世俗动物们的处世哲学都变成“对待心底的火苗,像保存奥运火种那样,谨慎地传给下一代,抑或只适合把它们留存起来观赏,提醒人们,冲动必须加以驯化,火苗必须得到控制,发出适当的光和热已经足够,没有转为燎原之势的必要”时,我就会想,这个世界到底少了多少种迷人的可能性,世人到底按住了多少次心脏噗噗的跳动,又有多少坠入凡间的流星,变成了没有价值的陨石?

听过无数咬牙切齿的对于别人的评价,比如“你看他把自己搞得这么金贵,从来不点赞”,或者“为什么长这么大还是以外表作为择偶标准”,或者“脑子进水了,读完北大去做淘宝店主”,可是身份高低、年龄大小、教育程度,对于一个人选择如何活着重要吗?

在我还没有多少阅历的时候,我也曾用这些条条框框,用心里的一把尺去丈量世人,但后来才知道,有些人就是希望活得像微信朋友圈一样,每天都有一水的新鲜事。但也有人只想静静地做一个旁观者,只允许你闯入他三天的生活。

关于如何活着才好,世界上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而我真心喜欢的,是那些无论性别、年龄,都把自己活成能量中心的人。像在心里夸父追日,追着那一束光、那一簇火,不停跑啊跑,追啊追,直到天荒地老,而不是拿起相机咔嚓咔嚓,说“你瞧,终于凑够了九宫格,可以集赞了”。

人世间最深的羁绊到底是什么呢?驰骋职场、拿捏婚姻、筑起美貌、堆砌才华,这些都是表面的。

时过境迁后会发现,这些事情都像是上天设计的一场游戏,我们不过是在这场游戏里扮演了一个角色,事情是虚幻的,只有留下的感受是真实的。只有那些能持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欢喜、安宁、自在的感受的东西,才是支撑世间一个个孤独灵魂好好活着的力量。那些曾经噼里啪啦冒着火星的东西,才是当我们后来面对面谈起往事时,需要单独开一个章节来细细描述的。

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而新世界,来自那簇小小小小的火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女性,但我不想被“女性”一词定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hd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