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佛道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18:08 被阅读17次

近感儒释道三法,皆明达于本心。三教亦可相通,而侧重有表象之不同。儒家守贞固,渐彰气象境界;佛家主清净,达于空明觉慧;道家法自然,回归天真性情。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想亦包含此意。

(1) 儒学的长处

余谓世缘纠缠深重者,或处于深重阶段者,不可不学儒学。儒学,人之需也;人之需者,“立足人”之道也,立足人们情感理智中可贵的的「仁情义智」1,而能下学上达,通达本心。

儒学者,儒学之宋明理学、心学者,行乎人事,守乎天理,而能克治私欲,发明本心;至本心之诚明昭彰,则于人事可通达无碍矣。

此即儒学之追求——内圣外王。能达至者虽少,然笃学敏行,可获切实之益乐者多。

进德修业,安身立命,和睦人伦,此儒学之所长也。

(2)、践行儒学的方法概要

余谓人之心神精力有限,专于一,致力于一,则难顾其它也。此一者,不可不慎重。此一者,当立足根本也!

老释中有诸多内容,非智慧与定力非常之人,或难驾驭。从中需择一应自己根基处来修,(如念佛法门)。然于儒家,「敦伦尽分,闲邪存诚」2,此即应事修心不二之法也。

所谓“了心在尽心”,人须思诚、思安、思善,思孝悌礼敬忠信3。即情感之「仁」,此和合之善法也。亦有独善法; 理性之「智」: 静,学,明,诚 ,觉;意志之「勇」: 勇,毅,忍,耻,刚。

人能思诚、思安、思善,发挥智,仁,勇(仁为核心)三达德,起乎孝悌,发乎礼敬,定乎忠信。即是立于中正之地,中而能致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

1、仁情义智

仁,同理共情心;义,“宜”,是非判断心。合为仁情义智。

2、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承担自己在人伦日事中的责任,尽好自己的本分;防范邪行歪念,存守心中的真诚。闲:防范。

这句话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展现。后印光大师把这一条作为净土学人乃至学佛之人都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意思是学佛和做人分不开,把人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佛。

3、孝悌忠信礼敬

孝者,爱乎亲上;悌者,友乎兄朋。

礼者,心存仁义;敬者,认真恭敬。

忠者,诚尽于心;信者,恪守于一。

相关文章

  • 儒学与佛道

    近感儒释道三法,皆明达于本心。三教亦可相通,而侧重有表象之不同。儒家守贞固,渐彰气象境界;佛家主清净,达于空明觉慧...

  • 儒学与佛道(二)

    儒学关注进德立业,和睦人伦,儒,可解为人之需。而历史上的一些大儒,其工夫修养深厚者,境界不逊于高僧或高道。如孔子“...

  • 日新录(6月13日    晴)

    我个人对于儒学的一点浅见:说到信仰,儒学也算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信仰。儒学跟道和佛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儒学是...

  • 【 唐代儒学】

    唐代儒学是在与佛道二家的斗法中重新提振的。佛道两家致力于超越性的精神修行,而儒家则要将重心重新回归到人生的道德修养...

  • 学佛初悟

    近年来接触佛学,结合儒、道,略有感悟。 ①不学佛无以研究儒学。何以见得?唐宋后的程朱理学,不过是援佛入儒,取佛之“...

  • 武士道与儒学

    下周要日本史老师要求分享关于武士道的读书感悟,最近也在看《银魂》,也在想其中人物所追求的道是什么呢?并不是忠君的武...

  • 佛与道

    道家源于先秦时期,在中国流传千年而不倒,而佛家本是印度宗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同样薪尽火传。释家和道家都在中国传承了...

  • 道与佛

    勘破红尘只因身在红尘,不在红尘何来勘破一说,总言之,心有红尘。佛家讲缘,而缘在红尘,修佛之人行在红尘,欲出红尘,故...

  • 佛与道

    道教是道的载体,可道又可载万物; 佛教是佛的介质,可佛又可度众生; 佛本是道,道亦是佛。 我不是信徒,但佛与道皆汇...

  • 佛与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学与佛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im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