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二六:以真行求真知

《传习录》一二六:以真行求真知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2:51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二六:以真行求真知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着,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萧惠向先生请教生死的道理。

阳明先生说:“明白昼夜,也就明白了生死。”

萧惠又向先生请教昼夜的道理。

阳明先生说:“明了洞悉了白天,就能明了洞悉夜晚。”

萧惠说:“还有人会不明了白天的吗?”

先生说:“你能明了洞彻白天!迷迷糊糊地起床,糊糊涂涂地吃饭,做事不清楚道理缘由,习惯于不明就里。整天的昏昏沉沉,只是像白日梦游一般度日。只有‘息有养,瞬有存’——时时不忘存养的功夫,让自家心体保持清醒警惕,使得天理在清醒时不至有片刻的中断,才算是明了洞彻白天了。这就是天德,就是通晓明了白天夜晚的道理,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生死的道理需要明了呢?”

王阳明算是比较可气的。孔子对类似的话题,相当的反感。他对付这种贪求“不知之知”的学生,常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子路找他问“事鬼神”的问题,他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们概括老师对这一类问题的回应——“子不语怪、力、乱、神”,子贡直接讲“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不是老人家讳莫如深,实在是老人家没有那个闲工夫,见不得弟子们舍真行而试图求真知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针对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老先生等他那股子心气儿过去了许久,才把他叫到身边讲“由,诲汝知之乎”——小子呀,我来给你说道说道求真知的问题。然后,留下了那句著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不是绕过了“问事鬼神”、“问死”的问题,而是对这一类问题的坦然面对,给出了一个直面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以真行求真知。换句话说,没有自己切身、切实的真行,是无法完成对这一类问题的真知的。

王阳明同萧惠的这段对话,基本上算是为孔子所授方法提供了一个具体样例。

萧惠所问的“生死之道”,同子路“问事鬼神”、“问死”是同一类问题。

王阳明从问“死生之道”导引到“昼夜之道”,再导引到“白昼之道”,实际上是将“不知为不知”的问题,切换到了“知之为知之”的领域。如此,才有可能通过对“知之为知之”的切身、切实真行,实现对“不知为不知”的真知。

萧惠作为王阳明的学生,有“好仙、释”的倾向。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儒家也好,都有一个“了生死”的问题,要“了生死”,先要参透“死生之道”。

王阳明认为,要参透“死生之道”,先要参透“昼夜之道”,要参透“昼夜之道”,先要明了“白昼之道”,也就是先把白天里的事情、道理搞明白。

萧惠讲“昼亦有所不知乎”——谁还不知道白天的那点事情和道理吗?

的确,白天里的事情,似乎是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的,其中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然而,当我们真的去追问白天的“知之为知之”时,才发现,白天里的事情、道理未必是我们真行、真知的。诚如王阳明所说,我们通常是迷迷糊糊地起床,糊糊涂涂地吃饭,做事不清楚道理缘由,习惯于不明就里地过日子,整天昏昏沉沉,像白日梦游一般度日。一句话——心不在焉——鲜有以自家心体为主宰的时候。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白昼之道”是时时不忘存养的功夫,是白天里时时“去人欲,存天理”,让自家心体保持清醒警惕,使得天理在清醒时不致有片刻的中断,时时刻刻让自家心体做自家眼耳鼻舌身意躯体的主人。用张载的话讲叫“息有养,瞬有存”——休息时也要注意养护好身心,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荡自心使之外驰,从而做到时时刻刻有所存养。

这样一来,才算是知道“白昼之道”,这样才算是遵循天德。孔子强调,生而为人就是要“修身以合天德”。这样做才算是通晓“昼夜之道”,通晓了“昼夜之道”,“死生之道”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在话下。

在“知之为知之”的领域真行,自然得“不知为不知”领域的真知。

子路当年,受到孔子的启发。在众弟子中留下了“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印象。其实,子路哪里是在“真行”,分明是在求“真知”。

相关文章

  • 真知真行

    2021年6月9日 每日一善! 听课中,心里有了对抗!不想看到别人假惺惺的流泪!帮助他人,就行就行,不是这样哭泣!...

  • 真知必真行,真行オ有真知

    王阳明在知行问题上,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点“知行合一”。在给弟子讲授知行合一的时候,他经常强调,要在“事上磨练”...

  • 真知就会真行

    连续几天下雷阵雨,黑乎乎的云仿佛近在眼前,狂风疯狂发力试图吹倒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物体,断断续续的闪电雷鸣声在耳边响起...

  • 【利平2022日记】第1033天-真知真行

    总说“我知道了”,但是你做到了吗? 【真知必然真行】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因为知行本来合一,真知必然真行,知道做...

  • 起而行动,履心成地——阳明心学的力量所在

    感受最深的是:阳明心学是行动的科学,真知必真行,没有真行就不是真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 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实现...

  • “知道与做到究竟有多远”(484)

    知道与做到究竟有多远,有时候很远,有时候很近,重点往往是真知然后能够真行或者真干然后容易真知。可惜,真知不容易,真...

  • 传习录 上 【一二六】

    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的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观时请略示气象。 先...

  • 真知真行2019-05-20

    真知真行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和言,指文化知识和思想言论,行即行为、践履、实践,包括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

  • 什么才是真修行?

    王阳明不仅强调了真知一定体现在行上,真行才能出真知,而且更深 刻地指出,正是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人生的修行才能...

  • 天意难违(第四章/一二六:县令感叹)

    一二六:县令感叹 在此避难和排队求水的人们纷纷回避,躲避不及的都低头跪在路边下。 靳县令仍然戴着被烧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二六:以真行求真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q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