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返程。
后备箱照例装得满满担当:有妈妈从地里刚刚采摘的最新鲜的蔬菜,还有妈妈用花生自己扎的纯天然无添加剂的食用油,还是虽然在那里都能买到但还是非要塞进去的各种水果、牛奶,原来所有推来搡去的塑料袋里,装的都是不敢说出口的"常回来"…
后视镜里的村庄渐渐模糊,让我意识到现代人的生命轨迹,往往就折叠在这三百公里的往返之间。
等我回到城市的家里,收拾完带回来的坐下来时,才惊觉五一假期彻底结束了,明天继续切换到搬砖牛马的工作节奏中。上班前要先送女儿去幼儿园,午休间隙得抽空回复家长群消息,下班路上还要盘算着房贷账单。
不,其实,从车子开上返程的高速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完成了生活模式的切换。
老家,乡村,到郑州,城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模式。
每个节假日,就是这两种模式的切换。
这两种生活,矛盾而割裂,却又相辅相成。
02
在城市,我们是角色;在故乡,我们只是自己
在城市里,我是妻子,是妈妈,是打工人。
但一回到这个小村庄,屋檐下的旧门牌会自动开启某种时光结界——坐在核桃树下斑驳的光影里,连手机屏幕上的未读消息都变得温柔。
回到家,我只是我自己,只是一个女儿,是长辈眼里那个一直长不大的闺女。
老家永远保留着我们的出厂设置。
被一声声重新叫起不曾被外人知的乳名,也是别样的亲切。
回到家,与我而言,都是彻底的放松。
所有的职场焦虑,生活的烦恼,压力,回到家之后就无形的暂时逃遁。
所有的写作打卡,读书打卡,还有还在的家务打卡,都抛诸脑后,尽情享受乡村的悠闲时光。
在老家,时间是可以理所当然的浪费,不会有丝毫的羞愧感。
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大门口,看太阳的影子一点点偏移,看门前妈妈养的几只鹅走来走去,听树上的鸟鸣,看燕子在门楼的梁下飞来飞去地筑巢,和从巷子里走过的邻居寒暄,重复地打着招呼,说着一些可有可无的话,最后被妈妈那一句“吃饭了!”所打断。
就这样度过一天的时光。
每次回到家的几天,就是一种自我疗愈,经过短暂的修整,继续下能量继续出发。
03
这个假期,依然是如此。
1号下午,去郑州东站接上从外省返乡的高中老友,一起返回家乡。
从少女时代,到青春年华,到为人父母,我们见证了彼此二十多年最美年华,距离上次见面,也已经快两年。
上一次见她,才刚刚备孕成功,这次见面,八个多月的娃娃抱在怀里好不可爱。
同样的晚婚晚育,我们最终也还是经历了世俗的结婚、生子。
两个小宝贝也是第一次见面。
假期间,还去参加了表妹家儿子的生日宴,见了几个姑姑和表哥、表妹。
蓦然间下一代已经长大,一个个外甥女、外甥都已尽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模样,还有身材逼近成人的阳光少年,还有两个抱在怀里的娃娃被众人高兴地抱来抱去,席间惊闻二表嫂喜提二胎,已经两个儿子的小表妹也有了三胎,据说这次是个女儿,都算心想事成了。
假期最欣慰的事是终于给爸妈换了一个新马桶。
家里的老马桶座圈裂了,水管也坏了,一直在凑合着用。
这次终于换好了!
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前一天上午去建材市场定了新马桶,第二天上午厂家已经送货上门并安装完毕。
虽然妈妈一直嚷嚷着“不要买,不要买!”
可是看到安装完毕崭新舒适的新马桶时,我看到了他们心底的一抹笑意。
04
很多人说: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了,大不了回老家种地。
与我而言,我的孩子、家庭和工作都在城市,我不可能回到老家。
可是每次节假日短暂的回老家的时光,都是一次彻底的精神放松和能量补充站。
这几天,就像是把在原来钢筋水泥里紧张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切断了一切城市里的纷纷扰扰。
在短暂的似乎停滞的回响时光里,我可以在看似岁月静好的慢时光里任性地“躺平”。
即使只是纯粹地在老家呆几天,吃几顿妈妈做的饭,听听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坐在一边听听九十岁的奶奶讲那泛黄的记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无言的平静。
这份平静,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每次回老家,都是一次精神疗愈。
每一次返程,都是带着土地的元气重返人间战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