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节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
因此,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牛郎织女上,把之称为中国情人节。
可你知道吗,“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星宿的崇拜。在古代,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视为“魁星生日”,所以七夕节还有一个别称叫“魁星节”。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在科考中取得高第被称为“魁”,有“首”之意,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因而在儒士学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香火鼎盛。
民间传说,这位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既然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而八月的秋闱(乡试)在即,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当然,“拜魁星”也不是随便“拜”的,得有一番讲究:
首先,需要事先要糊一个纸人(魁星):高大概二尺,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之后放到香案上。
其次,要准备好祭品。其中熟羊头(公羊,留须带角)是不可缺少的,其两角束红纸,放入盘子摆在“魁星”像前。其他茶酒、甜点随意。
再者,拜魁星需在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之后,大家在香案前围桌会餐。餐后便会玩一种名叫“取功名”的游戏助兴:取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一人坐庄,分别拿三种干果往桌子中间投,干果到谁身边谁便是状元、榜眼或探花。
相应的还有“复试”、“三及第”、“落榜生”各种与功名有关的词汇穿插在游戏之中。游戏一直持续到所有人都“考取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而“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
拜“魁星”,饱含着古时多少读书人对金榜题名的美好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