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刻我开始恨父母
学生时代接触了不少感恩教育,也曾经在台下哭得像个泪人;儒家文化里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没少听,常常会觉得父母不容易,做子女的,要听话、要懂事、不给父母添麻烦……
小时候是留守儿童,还不懂得要恨父母;中学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经历了家庭暴力,也不懂得恨父母;上了大学,因为距离的关系,更加不会恨父母,最多恨一下自己。
真正开始恨父母是毕业之后,换句话说,工作了,我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恨父母已经很久了,只是不敢表达。
最先开始恨的,是妈妈
恨妈妈这个技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小时候是留守儿童,跟着奶奶住,没少听奶奶抱怨妈妈,抱怨妈妈怎么怎么样,例如,脾气不好啦、长得矮啦、牙齿难看啦,等等。
自古以来,婆婆总是看儿媳妇不顺眼。再加上我奶奶自己是儿媳妇的时候,经常被公公骂,她受到了不对等的对待,所以她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奶奶把这种婆婆对儿媳妇的怨恨传递给了我。
第一次对妈妈产生怨恨的情绪,大概是小学五年级。那个时候就是走在路上,突然脑子冒出一段话“别人的妈妈什么都会做(指做饭类的),会做好吃的饭菜,会做精致的糕点,而我的妈妈什么都不会”;
怨恨的情绪没有持续多久,讨厌妈妈的情绪占了上锋。因为妈妈说我声音难听,说我胖得跟猪一样;因为妈妈跟我抱怨爸爸,说爸爸的各种不好。
上了大学之后,打电话回家想跟妈妈分享生活中的快乐,被妈妈狠狠的泼了冷水,说什么人多不要出去玩的话。我和妈妈的距离就此产生。
妈妈认干儿子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要去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不允许我去恨父母,于是我开始攻击自己;
摆脱学生身份的第二年,我才能表达出这种恨父母的情绪。
面对父亲,更多的是复杂的情绪
父亲这个词,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在里面。
面对父亲,我常常是敢怒不敢言。可能也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子女对于父亲,就要无条件的服从。
父亲对我的压制,跟如来佛的五指山对孙悟空压制差不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跟父亲也起过冲突,但不知为什么,我从未抱怨过父亲。
我可以很轻松的说出“恨母亲”这三个词,却不会说“恨父亲”这三个词。发现这一点让我很吃惊。
我的潜意识告诉我,不能怨恨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到了这个理由: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影响下,父亲常常是不在家的,母亲打点家里的一切,自然就容易受到指责。这种指责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不能责怪父亲,是因为父亲代表家庭中的权威,父亲掌控了经济命脉,惹怒了这样的一个人,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母亲不工作的那几年,我在她面前抱怨父亲。得到的话是,这个家是父亲一个人在养,你说他的坏话,等于自掘坟墓。这一场对话,给我埋下了“不能抱怨父亲”的种子。
这样不健康的相处模式,引发了很可怕的后果——我不能攻击父亲,我可以攻击自己。终于有一天,那个时刻来临,我决定放弃自己。
父亲对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他的行为,让我感受到巨大的痛苦,我感觉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我否定自己的全部,也否定父亲的全部。
我俩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恨父母导致了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毕业之后,我在家休养了两年。没有非死不可的决心,只好苟活在世上。
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却又不敢去死。活着的人总要面对生活,在恢复了创伤之后,我找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
生活继续,和父母的冲突继续。
我讨厌这样的生活,也讨厌这样的自己,我想扭转这个局面。这是我为什么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本来想写“如何正确的恨父母”,实在是不会写就放弃了。
此时此刻,我觉得很难过。在处理父母的问题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就先到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