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出去吃饭,正当饭点儿,餐馆里熙熙攘攘坐满了人,几张桌上的残羹剩饭还没撤,就有人围在旁边占位子,还有人专门盯着别家快吃完的桌儿在一旁呼朋唤友的。我们也自然兵分两路,她去点餐,我找位子。
左顾右盼间,赶巧有一对情侣从狭长的走廊尽头晃出来,我急忙照面冲了过去。里头是被洗手间天然隔出来的一小片自留地,只有两张双人小桌,意外的是空着的桌上一干二净,完全没有刚用完餐的痕迹,更怪的是另外一桌上坐着的那位长发女子面前也是空空如也,徒然使得这片自留地的气氛与外面的嘈杂格格不入。
若在平时,依着印象这种反应迟钝的性子可能得愣一愣,可是饭店生意如此火爆,出去恐怕还得盯着旁人吃半晌饭。念头一闪,印象还是乖乖入了座。顺手掏出手机,准备刷下朋友圈,吐个小槽。
谁知旁桌那位突然问道:“能把你的手机借我用一下吗?我手机丢了。”
话题太突然,语气也不怎么礼貌,我这才明白人家那对小情侣怎么就落荒而逃了,合着这儿确实是有点儿问题。
朋友圈里漫天飞舞的一个个爆贴瞬间炸裂在脑海中,导致印象的大脑短路了一下。什么“过年谨防打砸抢”,“千万不要点开XX链接”,“扔掉的手机价值千万”……
可是作为一个自认为脸上还贴着“好人标签”的有职业操守和同情心的媒体人,我还真不好意思找借口回绝她,只能说:“你要联系谁?我帮你打吧。”
她要能就坡下驴就好了,但印象却只看到了她那双翻白的眼睛:“我记不住号码。能用你的手机上一下QQ吗?”
我也不爱记朋友的号码,但是自己老公、老爸、老妈的电话还是记得住的吧?
可是,也许,她就是个马虎的人呢?就连我自己,不也是为了教女儿背这些号码才刻意记下的吗?更关键的是,万一人家是个好人呢?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借给人家总觉得不太好,再说离得这么近,外面又满是人,她抢了手机也跑不掉吧?
我心里正默默度量着,她忽然理直气壮地说:“不借就算了”。
这时朋友刚好端着餐盘找进来,她就气呼呼地起身走了,留下吃了闭门羹的我一脸不解。
手机这东西,从能代替钱包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里面的淘宝、支付宝、余额宝、手机银行……不管哪个单项拿出来都能让你觉得肉疼,甚至有些绑着基金、股票、期货、投行账户的,相当于整个身家性命都绑在这颗小小的炸弹上。更何况还有些账号、文件、档案根本不是钱能解决的一系列麻烦……具体会出怎么样的大事,没人说得清。更不说这颗小小的炸弹还有更广泛的波及力度,甚至可以由此而影响到你的整个亲友圈子。
自从做了媒体,眼界宽了,心也活了,却依旧很难猜透人们的心思。时常看到《流浪汉街头借手机,路人反应让人心寒》,《餐馆家暴,有谁来管》等等所谓探测人性的视频节目,回头想想,他们除了博人眼球之外,希望公众看到什么?看到人性阴暗面?不尽然,每个人帮人的底线和策略不同。看到假戏真做时出现的公众英雄?不尽然,甚至很快就会有人人肉或者揭露那帮人的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让那个小小的善意徒生尴尬。看到人生的复杂和迷茫?我不知道,就像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像“黑社会”出来的角儿们反思自己曾经带坏了很多小孩子。
传媒对公众而言,传播的推广的跟接受的流行的尚有非常大的间隙,有些感动里时常掺杂着犹疑,有些感动背面影射着社会到处隐藏着风险,就像不久前才丢失了手机的姑娘说:“我要是拿着手机给他打,他就不能抢我的手机了吧。”还有一个姑娘笑得花枝乱颤:“哪儿有那么多坏人啊!”这种念头代表着年少懵懂时我的心境,当然也无法确保百分百安全,风险中的一点善念,能让荒漠中长出绿意如许吗?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坏人,才让我们的预警机制越来越强烈,不得不迫使我们采取最简单也最粗暴的方式,切割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切割也许一劳永逸,却也击碎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
但我们大多数人尚未心如铁石,得不到援手,有时也是因为求助者未必肯示弱。我遇到的那个姑娘,若是能说几句客气话,由我拿着手机听她指挥操作,一切麻烦都能迎刃而解。
小偷也要过年,我们并不鼓吹盲目信任,若有人借你的手机,而你恰好像我一样有心帮人,在手机借出前做点防护并不太难:可以帮他们拨好号码;可以许诺他们输入QQ密码那几秒钟,视线离开屏幕;可以把对方带到自己更有安全感的地方。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出借手机的风险,不见得有想象中那么大。
而那些不慎要借别人手机的求助者们,能不能收起平素那张盛气凌人的脸和随时收回自己的求助,忽视别人的善意的轻狂,方便与人为善,同时正视现实,在这个人情愈加冷漠的社会里,开放一条较为理性的自救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