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知识付费,得到是一个很抢眼的存在。尽管它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不是最高,但是它足够特色。
得到最大的特色,就是让知识领域的“偶像天团”走下神坛,来到普通用户的身边。很多人购买得到的付费产品,皆因为自己长期关注的偶像在其中,而现在只需花费一点点成本,就能让偶像每天为自己呈现一段精心录制的知识,购买决策很轻松。
但偶像存量有限,且产品准备期较长,这让得到成了知识付费浪潮中名副其实的“慢”先生。
慢,一个订阅产品要经过11项检查清单上线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的知识付费产品走的是C2C模式,得到就是走另类路线的C2BC。所有和KOL合作生产的内容都要经过自己双手打磨才能上线,且是以极其严苛的标准。
2017年5月罗辑思维团队对外公布的《得到品控手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个产品从定位到操作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家以死磕出名的公司对细节的追求:
比如要求订阅作者配合度高,有反复打磨产品的服务心态;
比如订阅产品上线检查清单”的11条注意事项;不少于3周(15篇)的可上线成型内容储备;

这样的内容定位,无疑会带来标准化、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但是也会陷入规模和数量的博弈。得到15年11月上线,16年6月上线第一个订阅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经过了一年多的打磨,至今也才只有29个订阅专栏,11个精品课。预测到2017年年底,每天听本书将有1000本以上的听书。而音频类知识付费的绝对老大喜马拉雅,采用联合出品(PGC)+主播入驻(UGC)的产品运营模式,牢牢占据了行业70%的市场份额。
快,独家心法倾囊相授打造业界标杆
得到作为坚持深耕细作的知识服务商,虽则没有在市场份额上领先,却以先行者的姿态总结出了一系列知识服务的心法,正是《得到品控手册》。它对外透漏了许多独家秘方:
比如智能内容推荐的核心是“你不知道的内容,但我们猜你会喜欢”,而不应该是“你知道的内容,我们让你看更多”。
比如在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做订阅专栏中强调“接口简单,不要有很强的心理发动成本”。
比如和作者沟通避免直接谈论内容本身,可以从用户的角度要求和建议作者调整内容,必要时拿数据说话;站在作者的角度,告诉他这样的内容是否为自己的专栏形象和影响力加分。
2017年5月18号,得到“001号知识发布会”上,罗振宇也在现场发出倡议:“建立一个知识服务从业者的开源社区,为知识服务开拓新的边疆,不断孵化最新的思想和手艺,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将是贡献者和收获者。”可见这位慢先生的野心。
据悉,截止目前,“得到”App用户数已超过1300万,日活跃用户数超过70万,订阅专栏销售数量超过200万份。
慢中求快,得到成为了2016年最火的产品之一,在2017年更是占足风头。对于这样一款产品,有人打开了认知大门,并心存感恩;有人猛砸重金,却斩获寥寥,于是在公开场合咒骂非议;有人把得到的内容奉为圭臬,不加筛选,全盘吸收...所以才有了近日社交平台上热议的帖子——“我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罗辑思维》,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这是什么情况?”
“碎片时间,终身学习”,正如得到自己倡导的口号,得到希望充当用户和知识之间的桥梁,或者当那把发现人类智慧闪光的钥匙,或者干脆扮演一个尊重知识的朋友。知识本身没有任何过错,得到作为聚合这些知识的产品,初衷也没有过错,问题在于如果缺乏使用方法的宣导,对于很多没有自我认知基础的人难免会落入大坑小坑。
得到需要为此而负责吗?诚然,这也是知识付费产品普遍暴露的问题,如果抢先一步解决,想必能占领先发优势。从个人观点角度,梳理如下两点。
1、碎片化时间:内容体系化、层级递进
网上对于碎片化学习的观点褒贬不一。然而一个无需争议的现实问题是,当下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已经被割裂成碎片,针对这些零散化时间,相比浪费,显然学习是一个投入回报率更高的事,得到倡导碎片化学习这件事值得肯定。
可以看到,目前得到在碎片化学习上,已经在往内容体系化方向做了。订阅音频的产品设计是全年系统性和模块化交付,无处不见“位置坐标”和“价值坐标”。用户只要按照章节、课表推进学习,一样可以利用N个碎片化时间完成一整块体系化知识的习得,得到结构化学习的目的。

但怕就怕用户不按照套路出牌,今天听刘润5分钟商学院,明天跑去听雪枫音乐会,把知识面扯得足够宽广,却不连贯、不深入,不扎实。到头来也只能抱怨产品作恶。
针对这种没有学习计划,或者没有认知倾向的用户,建议产品可以有一个有针对性的推荐策略,比如通过用户能力评测,推荐相匹配的内容;或者当用户进入产品后,通过系统提示/奖励,引导其按照正常课程进度、关联知识等循序渐进吸收学习内容。
2、知行合一:关注行为改变的意义,把服务做重
“真心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看的东西,在生活中练习。书一本一本的看,提高的程度却是仅仅限于当时一段时间,时间一长,全还给书本。希望在我们这个城市,有这么一个组织,致力于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看书不在多,一辈子看一本又如何?只要领会其精髓,比不断的看新书实用的多。”
——豆瓣读书网友的阅读评论
读书、学习,最难的就是“内化”。因此知识付费的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增长了见识和提升了思维而已,技能或习惯并没有真正“得到”。正如豆瓣读书网友发自心声的评论,用户付费意愿高涨的背后是对付费效果的审视和考量,用户会默默地算这笔账。知识付费如果想真正收获用户的口碑和忠诚,有义务朝着“知行合一”这个使命去努力。即使不能做到100%,做到80%已经不错,做不到80%,60%及格也是不赖。
对内容信息进行二次解码,输入的同时对外输出,被验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与之配套的互动、优秀笔记公示、优秀学员分享、社群、作业/任务、成就勋章等产品功能都在发挥着激励用户输出这样的使命。得到在互动评论、社群(学习小组)、成就勋章方面都有所切入,但仍属于轻量级的运营。如果想充分激发用户输出、落地的动力,或许需结合一些更多“人”的层面的运营服务,比如聊天回访,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交流研讨、分享活动等。
知识付费是大有可为的内容创业新机遇,求快求规模或许是一条路子,所以平台化的喜马拉雅成了。成了之后的喜马拉雅也开始转型PUGC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着力与优质CP合作打造独家版权内容。UGC负责内容广度,主要贡献流量和参与度,而PGC维持内容深度,主要树立品牌、创造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综上,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内容最好的竞争方式是非同质化竞争,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这点上,得到“慢”节奏的死磕式运营,依然被人看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