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深”式教学,有“环环深入,螺旋上升”的课堂板块。黄厚江《季氏将伐颛臾》课例,设计了八次“读”的活动,“由读准字音句读,到读通文气,到读译课文,再到白话对读,然后听读、质疑读”,层层铺垫,层层深化。徐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例的四个板块:“背景导入”指向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吟读”指向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语调;“译读”指向读懂字意句意;“赏读”指向读懂诗意,读懂诗人。
好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固然体现了教学思路的清晰,但你还可以试着追求教学环节之间‘连皮带肉地生长’”(黄厚江语)。
“向上”“向深”式的课堂,有静水流深火花溅溢的思维递升。肖培东《孔乙己》课例中,一段“孔乙己一到店”的对话,齐读、个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反复研磨。
“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不断碰撞,不断深入,得出“他们不是关心孔乙己的生死,而是猎奇”。研讨“你们(学生)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什么”——“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
课堂教学过程有各抒己见,有矛盾辨析,有错误纠偏,有沉默凝滞,有恍然省悟,有沉思绵延……“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这就是孔乙己”“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看客”。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得以涵养递升,“从凝滞走向贯通”“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平面走向立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