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很有用,但却不是那么可靠的。我们的思维中存在很多惯性,其中一些很有可能误导了我们。这里举三个例子。
【一】 一切都是为了将来
曾经看到「好奇心日报」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讲到当前的国人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未来。与此同时,当下被悬空了。
文中举到的例子有:很多人加班加点的是为了未来不用工作;大学老师努力完成没什么意义的文章是为了未来有时间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同时,我还想到的有,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整天操劳,把自己的健康置之不理……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也描述过这种情况
我们总觉得现在不过是将来的预备。煮饭是为了预备吃饭,吃饭时是为了预备不致空了肚子去上课,上课却又为了要得些将来有用的知识。将来,将来,一切都为了将来。每个人的心头都觉得将来是十分真实,永远在用他的想象来描写他自己在人生舞台上将要扮演的角色。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当下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忙碌状态,要是问为什么,多半是为了未来某个舒适的状态。但实际上,当真正达到那个状态时,很快便又会感到空虚和厌倦,然后继续追求另一个状态。当下,永远只是拿来达到未来的手段。
很多人,无论贫富,终日奔波奋斗,无非就是想追求一种快乐与幸福的感觉。但为什么最后真正得到幸福的人却那么少——现实甚至恰恰相反:焦虑、抑郁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把当下「悬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人在当下,整个大脑都是被过去或者未来占据了的。事实上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我们真的到达了未来的那个点,也不会拥有快乐。
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奋斗不要前进,而是说,没有必要为了未来某个确定或者不确定的点而牺牲了当下的一切美好。《当下的力量》说到
压力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或是你在当下而想去未来所引起的。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动作快些,工作得快些,甚至用跑的,但是不需要抗拒当下并且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去。当你工作、跑步时,全力去做吧。充分享受能量的流动以及那个时刻的高能量。现在,你就不会有压力了,也不会将自己一分为二了。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充分进入当下,即使在忙碌地工作。在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展望后,就全情投入当下去行动吧。不要否定当下,全然接纳它。
毕竟,我们也永远只能生活在当下啊,未来永远只存在于脑袋的想象中,它也只有通过转化成当下才能被实现。
【二】 喜欢怀旧
这个问题也深深困扰着我。
尤其是每次回家,看到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曾经读过的小学中学、那些熟悉的老街、随着岁月的洗刷逐渐变得斑驳的家具时。经常在家里坐着坐着,就会不知不觉陷入了回忆当中,想起以前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而当再次回归到现实中来时,便会留下一丝淡淡的失落感。
由于经常被它困扰,便不得不进行分析。我发现,一段被怀念的旧时光,在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都是一些很平凡很普通的日子。但一旦它变成了过去,便突然有了被怀念的价值了。真是奇怪。例如现在所怀念的小时候,在那时其实也总是渴望长大渴望自由。
所以,这只是大脑逃避现实的一种把戏吧——就像上文所说的,它总是想要跑到过去或者未来去,它总是喜欢否定当下,要么怀念过去,要么想象未来。于是,这便很容易给我们一种过去比现在好的错觉。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话,便很容易陷入失落的泥潭中了。
怀旧没有问题,为了过去而否定或逃避当下才是问题。
【三】 可得性偏差
这是一个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上经常提到的一种思维误判类型,如果经常看相关书籍的话会很熟悉。我最近一次看到是在《当下的启蒙》一书中,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这种思维误判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所以想讨论一下。
什么是可得性偏差呢?百科中是这么说的
可得性偏差也被称为易得性偏差或易得性偏见,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往往依据容易想到的例子来预测某类事件的可能性或者出现的频率。频繁发生的事件会给大脑留下更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大脑作判断时会过分依赖这些事件和信息,从而产生片面的判断。
最常见的例子便是新闻报道给人造成的影响——在新闻中,负面的事实总是被过度强调。为什么呢?因为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当下的启蒙》就说到,
坏事往往很快发生,但好事却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因此它们的进度与新闻的周期并不同步……如果一份报纸每50年出版一次,它就不会报道这半个世纪里的名人八卦和政治丑闻,它关注的将是世界性的重大变化,例如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糟糕极了。假如报道了个杀人案件,便立刻不敢一个人出门;报道了某些食品的安全事故,便从此不再吃;总是高估受到暴力侵害的概率……
那如何避免这种状态呢?也很简单,就是看比率:看看暴力事件占总事故的比率,看看食品事故发生的比率,受害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当然不是说不需要有所预防,而是不必要矫枉过正。
以上简单列举了三个,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思维误区。只有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清楚的认知, 作为旁观者反过来观察它,才有可能跳出局限,而非无意识地被它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