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名叫哭婆,因为天天哭。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鞋。
晴天她哭,因为大女儿伞卖不出去;下雨她哭,因为二女儿鞋卖不出去。
一个智者知道了,便告诉她,何不反过来想,无论阴晴,都有一个女儿的生意不错。
想通后,哭婆再也不哭了。
这个故事一般给人带来的启示,是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我今天突然有个想法,看到其中讲述的另一个道理。
有没有一种可能,生活过的得好与不好,其实都是人内心的妄想。
比如我有些亲戚,觉得自己日子过的不错,因此特别爱在别人面前炫耀,觉得自己过着皇帝日子,俯视其他众生。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这些人晚年凄惨的很,这点从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上就略知一二。他们定然家庭不和,定然矛盾丛生,欲望炽盛,将来大概率被儿女厌恶嫌弃,最后难得善终。
但走在这样的路上,他们却觉得自己在过好日子。这难道不正全是他们自己的幻想吗?
同样,以前我会觉得自己的日子不太好过,觉得生活中有些阻碍我不愿意面对,老天似乎不太公平。
但有机会看到更多众生相后,见识了不同人生活的苦衷后,我常常会发现,自己已经很幸运了,没有遭遇别人那种更艰难的处境。我一下子就不觉得生活苦了。
我对生活的认知,不也是自己产生的一种幻觉吗?
后来,我就开始总结,为什么人遇到各种或好或坏的处境,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贴标签,产生定性好坏的念头呢?
我发现,这是人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环境里诞生的一种下意识反应,是思维惯性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发生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快乐完就差不多了,该回到平淡中去了,为什么人会产生“我的人生过的不错”的妄念呢?
其实,那时候他在做旁观者视觉的模拟。自己的生活好坏的客观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旁人要评价他的生活好。
我们通过幻想别人的好评,因而获得满足感。
同样,一旦遭遇小小的不幸,人很容易就进入怨天尤人模式,对未来产生惶恐。
实际上,这也是带入旁观者视觉后带来的后遗症 。
我们其实并不会被小小的生活阻碍打倒,我们害怕的,是被别人评价一句:“你过得真苦啊”。这是最恐怖的补刀。
之所以有些人遭遇重大打击后,会强迫症似的与别人诉说不幸,比如祥林嫂,就是因为不敢面对巨大的恐惧,用这种极端方式冲淡自己心里可悲的感受。
我们追求的,是别人眼里的高价值感;我们恐惧的,是别人口中的低价值感。
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远离任何社会活动,在山洞中生活,对许多人间苦乐,他便不会有什么感觉。对他来说,只有方便与不方便,而没有苦乐好坏的区别。
所以为什么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如果一个人能在尘世间,保持住在山里离群索居那种心境,不被外境所转,那是很高的精神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