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遇上病毒,又是春节,可想而知,这样的假期是多么的特殊,又是多么的特别。别人感染病毒之后,后遗症早已消失,而我到今天为止,还是恢复得不够利索。
不管怎么样,生活还得继续,心态还需乐观,心里还是依然要充满期待。
一、坚持学习《论语》
今日份背诵内容是《八佾第三》之第五章至第八章。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身为一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忙里偷闲,捧起自己喜欢的书籍读一读,读一读自己信奉的文字,一种力量会从内心里升腾起来,弥漫着整个身心,氤氲其中,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
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从《写在前面的话》到目录,从第一篇到《后记》,我又一遍大致浏览,被于老师书中的很多细节所深深吸引,不由得认真读一读。
于老师的这本书共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我今天看了几篇题目吸引我的几篇,其中对第一篇《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深刻,且带给我无限反思。
于老师说:“回顾在学校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看到于老师写下的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有无限感慨。作为老师,很有必要带一次毕业班。因为在毕业前夕,我们会每天不停地反思自己,我带了几年孩子们,我给他们教会了什么?当然这也是我前半年带毕业班的切身感受。现实中,有这样的扯皮现象,高段语文老师每接收一批新学生,总有人在抱怨学生这个不会写、那个不会读,有的甚至“招摇过市”,集体会议上就质疑说:“真没有想到这些学生怎这么差?什么也不会。”坐在对面的低段老师实在尴尬。低段老师又吐槽:“真的不知道高段老师要让我们给学生提前教什么?”其实,作为旁观者,我很能理解大家各自的苦衷,都不容易,因为大家都在尽力而教。
就这个现象的背后,我觉得大家的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统一。 于永正老师说:“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又饿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
一目了然,于永正老师着重强调了三件事:朗读、写字和作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牢牢记住。虽不是名师,虽教不出最高的语文成绩,但是,我一直在按这个“标准”要求着自己,规范着自己。为了留住学生爱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我一直遵循着“少做题,多读书”的原则,几乎一直按这样坚持着。
工龄很长,可惜语文教育的教龄有些短,虽浅薄,但我一直在学习,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少走弯路,做到于老师所说的,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源于一份热爱,做到每天坚持阅读,每天坚持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