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去年十月份,因缘际会,终于来到了那座慕名已久的石头城。
它有个很多个名字,金陵,建邺,建康,应天,秣陵·····都是它。
到达南京时已是正午。
走在南京的小巷里弄时,总感觉隐隐约约间有种特别好闻的气息,淡淡的,像小时候喝的橘子味的汽水味。一座橘子味的城市,这是我对南京故事以外的第一印象。
走着走着,才发现南京的街头种植了许多桂花。金桂飘香,是了,这若有若无不断绝的香气当是桂花香了。众所众知,南京遍植梧桐,着实没想到也种植了这样多的桂花。
秦淮河畔
关于它的故事有很多,最动人处属秦淮。
秦淮河畔,金陵画舫,桃叶古渡,梅花漏窗。它们如天边云锦,吸引着我去追逐,去靠近,去探访。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入了夜。我曾说过,有生之年,定要去一次秦淮。不为别的,只为那故事里的秦淮八艳。她们艳冠八方,她们才貌双绝,她们有诗词傍身,有清音自来。她们有女儿柔长,亦有气节风骨。她们谋生亦谋爱。
夜游秦淮,是多少人的向往。
可能从来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游船广播里器械的女声讲解,夹杂着游船发动机的訇訇声,同船游客时不时“点评”一下沿河两岸的景点,四十分钟的秦淮夜游很快就结束了。说是夜游,真得只是乘着船兜了一圈。
在船上,我不止一次的想伸出头多看看沿河两岸的景色,奈何游船的安全系数非常高,船窗户是打不开的。只能隔着玻璃,贪婪地向外望去。我不禁有些后悔,应当选择那种没有顶篷的游船。临风行舟,说不定感受会有所不同。更能贴近故事里的感觉。
那晚的风很凛厉。不知道千百年前的秦淮河上,风是否也如此。
故事里的秦淮,风应该是温柔的,像北方春天的微风。
故事里的秦淮,也不是这般的。
故事里的秦淮,是十里红帐暖,空气中弥漫的是能腻死人的胭脂香。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到这座金陵城,乌衣巷自然也是必去的。循着诗中所言,特意趁着傍晚去的。想看看站在乌衣巷口,是否能见到那如血的残阳夕照。
我从头走到尾呀,从这头走到那头,不曾见燕归,也不曾见夕阳。余晖洒在巷子里呀,和家里的巷子无甚区别。
我知道我又要失望了。故事里的乌衣巷呀,我也寻不到了。物换星移呀,写乌衣巷的诗人们来了一拨又一拨,如今都已作古。只剩下不相知的世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络绎不绝。
乌衣巷大概是随那些人去了吧。
媚香楼
来的时候从不曾听说这么个地方,路过时也不过是因为它是香君故居才进去。没想到到头来却是它给我些许旧时秦淮之感。
这座媚香楼是后人根据《桃花扇》还原而建。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一扇梅花漏窗,还有直通秦淮河的水门。
梅花漏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设计了。透过这小小的一扇窗,远处的山川树木,青砖绿瓦竟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画,美景皆收眼底。
水门,我自认为应当是为秦淮所独有了。秦淮河两岸的房子,傍水而建,一面是热闹或静寂的里巷,一面则是静静流淌地秦淮河。水门就是在小楼临近秦淮河的一侧开一个小门,由卧室,下阶梯,立于一块青石板铺就的空地上,可以直接乘船游渡秦淮。类似于私家码头,也可以说是后门。
我想象着,倘若当年香君真的在此居住过,她白天里或抚琴待客,或吟诗作画,侯方域便是这样与她相识相知。夜晚她与侯郎过水门,乘画舫,游秦淮,在烟柳南浦,在桃叶古渡,在十里秦淮,隔江而唱。
我喜欢这座媚香楼。喜欢它的迂回曲折,喜欢它的红帐妖娆。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来到南京后,听人说这里离扬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便也顾不得不是去扬州的好时候,收拾行装赶往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许多人认识扬州,大约是从这句诗中吧。
我对扬州的向往,始于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昏庸,唯独做了这么一件好事。
到扬州的时候,竟然下起了小雨。雨中撑伞游瘦西湖,切切实实体会了一把烟雨朦胧。若是身着襦裙,手持十八骨节油纸伞,更衬瘦西湖雾隐氤氲。我后来如此想。
行至一片树林,树枝上被雨水打湿了的叶子光亮亮的,甚是可人。有位老者走过,告诉我这是琼花。我不禁恍然,不曾想到在这里遇见大名鼎鼎的琼花。相传隋炀帝为一睹琼花之风采,特意御驾亲临扬州。为了早日见到琼花,这才命人修建京杭大运河。虽有些荒诞,但奢靡如隋炀帝,谁说的准呢。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花,指的就是琼花。我曾以为琼花是红色的,想象着大片大片的火红,不曾想是白色的。或许是琼字给我以错觉。
下次,我定要见一见那花开时节动扬州的琼花。
二十四桥明月夜
瘦西湖中有一景,叫做二十四桥明月夜。虽已是身心俱疲,但还是因着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想去看一看。
到达二十四桥的时候,偶然间听到一个导游道,“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故名二十四桥。”不禁哑然。
我也不想再去追究真正的二十四桥去了哪里了。
行至此,我也终于承认,我故事里的长安啊,终究不见了。
趁着及行迷之未远,我急匆匆赶回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