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引言,首先列举了大多数学科教师无法清楚回答“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的问题,虽然他们凭着直觉也能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值得讨论的话题,演示教学材料并引发讨论。但是,要制定并改进教育计划,必须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界定,作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一集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因为教育计划是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我是一位语文学科教师,也多次思考过教育目标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思考落到学生身上的是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的学科教学目标,缺乏对教育目标的整体认知。
紧接着,作者开始阐述什么是目标。“目标是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的对象,即学校教职人员想实现的宗旨。”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事关选择的问题,因而是那些对学校负责的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价值判断。”因此,作者提出研究原则就是“开展调查研究能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追问获取有用信息的路径,列举了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学科专家与儿童心理学专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哲学家的不同观点。进步主义强调“儿童本位”,要素主义强调“文化本位”,社会学家强调与当代生活对接,教育哲学家强调基本价值观的传播。
作者认为,每一种来源都具有某种可取的价值,在规划任何综合性课程计划时,都必须靠路到各种来源。因此,作者用了五个小节,阐述了五种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再用一个小节专门阐述以何种形式陈述目标。
即使是第一章节的引言,我们也能看到作者组织本书的逻辑框架如何清晰,表达是如何环环相扣。读这样一本138页的小书,每一句都是精华,值得细细品味。我们不止是学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在跟着大师学习行文逻辑,也即我们的思考逻辑。
引言还给到我启发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研发出一门课程,必须清晰地描述出教育目标,而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关照。尤其是语文课程,要有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价值观的确立与引领,也要有学科本质的凸显,儿童本位的确立,教学设计遵循儿童的学习逻辑与心理逻辑,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关联。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在确立课程目标,描述教学目标,创设教育情境,设计驱动问题和学习任务时,都要紧密联系生活,从日常概念中去建构科学概念,从小概念的理解到大概念的建构,来源于生活,抽象后高于生活,迁移运用时要还原于更加广阔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