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苗儿:
现在是2023年11月26日一点二十八分,此刻你已沉沉睡去,今晚我们母女二人再一次心与心的畅聊之后,妈妈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再有两天也就是11月28日,你15岁的生日就要到来了,妈妈决定给你写这封信当做你15岁的生日礼物送给你。
苗儿,最近一段时间,你给了妈妈太多的惊讶与惊喜,妈妈都想一一记录下来,怕时间长了,你说过的一些话和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瞬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我们两人逐渐淡忘,所以妈妈先梳理记录一下:
一、
在班里一部分女生经常偷奸取巧以各种理由跟老师请假逃离体育课的时候,从不娇气的你总是被老师挑选为排头带领其他女生跑着节奏。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儿核心课程,体育课成了你们很惧怕的一门课程。的确练习强度之大,老师之严厉,再加上北方寒冷的冬天,你们跑个一两千米之后,气喘呼哧的很不好受。你每每上完体育课回家后先瘫软在沙发上,抱怨唠叨一通,歇上一会儿才开始吃中饭或晚饭。妈妈看着你这样并不怎么心疼,因为妈妈知道体育锻炼对人生的重要性。
上个礼拜体育课回来,你居然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最近跑步的时候换了一种呼吸方式,虽然鼻尖被冻的有点刺疼,但跑的时候很轻松,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而且屡试不爽,真是神奇!”
听了这话,妈妈内心不知道有多惊喜和高兴呢!妈妈兴致勃勃的对你说“太棒了,你这是找着诀窍了,做任何事情,你要多尝试,只有试的多了,才能慢慢摸着门道,就像这跑步一样。下次在某个学科学习上也找找门道,说不定也能像跑步一样顿悟开窍了呢!”
近日妈妈刚好在看《世界是我们的课堂》里有这么一句话“拥抱变化才有可能不落于人后”,这句话我想刚好跟你体育课上的一点变化不谋而合。正是因为你呼吸方式的一点小变化,却带给你跑步过程中大大不同的的感觉和感受,真是好呢!
二、
我曾经问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课程?你说没有特别喜欢的也没有特别讨厌的,要是非得说出一个来,那便是历史了。
最近,我听了一节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有点受启发。选课就是我们一年半之后就要面临到的问题。我一头雾水,你也更是茫然未知。选课对应的就是选职业,选职业则关乎人的一生。
关于选科,社会上有太多的杂音,大多数的家长和专业机构亲睐于热门专业和好就业的专业。也有的说要尊崇孩子的兴趣和特质。
说实话妈妈在两种选择之间不断的摇摆徘徊、举棋不定,但内心深处,我的砝码会倾向于后者。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多么的幸福,反过来说一个人一辈子做着不喜欢的事情是多么的难受与痛苦。
所以上个礼拜我又问了你相同的问题“最喜欢哪个学科?为什么?”
你答道“物理。这两天学电功及电功率的知识,在推导电功率的公式时,我觉得很神奇,很有意思。”
你的回答惊呆了妈妈,作为女孩子,平时物理成绩又不是很拔尖的这么一种状况,你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再一次问你“还有什么原因?”
你支吾了一会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妈妈让你不要着急着给答案,在以后的学习中好好去体会各个学科背后的知识体系以及思维方式。找出发自内心最最喜欢的科目,找着与你本身特质及兴趣最符合的那一个答案,会使得你将来的职业生涯少走很多弯路。
三、
最近一段时间放学回来,你总是洋溢着兴奋与笑脸,跟妈妈讲述着你和你两个男同桌付裕诚、王喆曦和班长张宸铭之间的种种趣事。
你说你太幸运了,跟这几个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男同学聊天时往往能聊的很深入。你们会聊到人工智能,巴以战争,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利弊以及生产资料集中以后的现象.......你逐渐体会到志同道合和对某一问题辩论、争执时的乐趣。你说,女同学比较麻烦,勾心斗角,跟大多数女同学聊天时仅限于各种八卦。
听了这话,妈妈不知多为你高兴和骄傲呢,你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女孩子,十几岁的年龄就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见地,既不被大多数女孩子们同质也不和大多数女同学随波逐流,单凭这一点,即可证明你的心性和内心有点强大了起来。
妈妈记得,小小的你上幼儿园时就特别喜欢跟男孩子玩,我至今还保留着你混在男孩子堆里玩耍的照片。
到了小学,你看的各种书成为你向上的养料,滋养和丰盈着你的内心和思想,让你别于了其她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主意,见地还有面对选择时的果断,比总是性格软弱和犹豫不决的妈妈要强上百倍,所以当妈妈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选择时总是想要把你当个小大人一样,想听从你的建议。
不过话说回来,妈妈自认为是个爱学习,懂你,和你关系融洽,能与你交心并产生共鸣,能和你探讨一些事情,还算比较称职的母亲。
就拿看人很准的这件事情来说,初一时妈妈就告诉你哪几个男孩子可以多相处、多学习。
学霸张宸铭全班公认的智多星和思想家,高尚的品格和幽默的风格值得你好好学习和相处。还有王喆曦虽然学习中等、性格沉闷用你的话说就是不太会和女生相处,但他绝对是个知识渊博和有想法的男孩子。
后来经你自己相处与体会也逐一使妈妈的观察得到了印证。宸铭不用说,你和他相处极好,王喆曦果不其然在跟他坐上同桌后,你也慢慢体会到他是个慢热的男孩子,表面上沉闷,但相处一段时间,反而会觉得跟他有聊不完的话题,越来越觉得他有思想、有见地。还有付裕诚,你也是后来在慢慢相处中发现他不同于其他男生的品质。
妈妈说这个事情,就是想让你明白“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和“不要被外表蒙蔽”的道理以及在人生道路中识人、辨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青年时期,益友就是你前行道路上的榜样和养料供应站,今后无论你走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都要跟优秀的人结伴而行。
有一句特别有力量的话妈妈在这里送给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追梦的道路上不要怀疑自己,尽管去大胆地追求自我和卓越。
四、
上个礼拜六,你放学回来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们看今天的月亮了吗?今天是木星伴月,当我出校门口看到这个天文奇观时竟激动地叫了起来,我原地凝望了好久,直到校门口仅剩下寥寥几个人时才赶紧往家走。简直太美了!我不理解我们其他同学对这种天文奇观竟一副不以为然地样子,觉得这跟平常也没什么区别!这怎么能和平时没有区别呢?”
“还有我今天回到小区时,那高大的楼房与树木的黑色剪映在夕阳即将隐没时天空中那红黄到绿再到深蓝色层层渐变的云彩的映照下,与天空中晚霞和路灯的光线都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楼房玻璃反射出的蓝色光芒,居然发现这建筑也会有这么美的时候!”
我听着你兴奋地讲述,看着你眼里似小星星般的光亮,真为你高兴而欣喜。我能想象你许久矗立在校门口自顾自仰头凝望天空的画面,也能想象其他同学对她不以为然地表情。
其实每个人内心对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都不尽相同。从很多方面妈妈早已发现你是一个更能感知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的孩子,你善于发现美,敢于欣赏美的做派在妈妈眼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呢!妈妈真心希望你永远能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力量的孩子,即使于平凡、困境和黑暗中也能发现到别人发现不了的和感知到别人感知不到的美!
五、
饭后,一家人感慨,以蛋儿蛋儿调皮捣蛋的性格和打人骂人的不良习惯,明年上幼儿园肯定会挨其他小朋友的收拾和欺负。护妹心切的你霸气的说道“谁敢欺负蛋儿蛋儿,我就收拾谁,蛋儿蛋儿只有我能欺负,别的人不行!”
虽是玩笑话,但是妈妈听了呵呵的笑着、暖着,我的苗儿这么宠溺地爱着年幼懵懂的妹妹,这份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足可安慰妈妈这个老母亲的心!
以上就是妈妈想记录的,虽是小事,虽有些微不足道,但妈妈认为这些都闪闪发着光。
最后让我的笔端回到我们昨晚的畅聊中。
昨晚星期六,你照例屁颠屁颠的跟我和妹妹挤在一张床上,妹妹已经呼呼大睡,我们两个则卧谈了起来。我们谈论了一会儿思维风暴,谈论了会儿微观世界,谈论了会儿和同学相处的话题,最后你哽咽地对我说着,说你就是《蜘蛛侠平行宇宙》和《蜘蛛侠纵横宇宙》里的女主格温“面具之下可以是任何人”。
你虽然给我念叨过无数次这两部电影,一部你看过的《平行宇宙》,一部你心心念念想看却错过档期看了几分钟预告片的《纵横宇宙》,但落伍的妈妈因不了解和理解影片的内容,好多次都跟口若悬河谈论该影片的你产生不了共鸣。这一次,你的陈述我依然懵,无法理解你的话语。我以为你今晚的哭泣和哽咽是对处理同学关系时的伤心与无助,我握紧你冰凉的手安慰着你,你却对妈妈说,你是有点激动,因为你刹那间发现了你像格温。
怎么说起格温的呢?对了,是你和妈妈说起了和女同学相处过程中的尬尴和苦恼,我重新捋一下这个头绪。
你说你从小学到初中仿佛就和女同学没有什么可以深入聊的话题,觉得大多数女同学很肤浅,有思想的凤毛麟角,除了八卦和琐碎日常再无别的东西。你说你看不惯心机、虚伪,你见不得不敢做自己、攀岩附会失去自我的女生,反过来女生们也拿你为异类,这样你觉的孤独。你说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像个无形的网络一样,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所有人又都不认识所有人。你还说女生的种种表现让男生们很看不起,你发誓要成为强者,即使注定孤独与无助,也要像格温一样。
听了这些,妈妈五味杂陈。一方面惊讶于我的女儿居然有如此的见地和抱负,“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所有人又都不认识所有人”和“面具之下可以是任何人”的这些话语多么的蕴含哲理呀;另一方面妈妈又心疼着我的女儿,在成长的道路上过早的体会到了孤独。
妈妈理解你目前的遭遇和感受,所以妈妈紧握着你的手,把对你的支持、理解、和信任传导给你。对于你这种孤单妈妈无法帮你化解,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到了一定年纪,你就要离开家去与这个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了,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伙伴以及将来的伴侣都是你的权利和自由了。
前段时间你跟交往两年多的好闺蜜因三观不合(这是你最后对这段关系的总结,以及你要做自己,不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委曲求全的决心和果敢)彻底分道扬镳的时候,妈妈还很担心你会在情绪、学习以及社交等各方面受到影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受了点影响,但是最近从你兴高采烈和几个男同学相处来看,妈妈认为你的择友观没有问题,妈妈坚定的支持着你的选择。
伯牙和钟子期高水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告诉我们“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方面人生海海,寻得完全懂自己、理解自己以及志趣相投的人是件很难的事情,这是千古年来更古不变的事实,所以不要苛责自己与怀疑自己,也不要着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择友这件事上一定要要有起码的辨人能力的同时尽管使自己优秀起来、独特起来,将来即使寻不到知音起码志同道合的优秀的人还是会有的;另一方面人生海海,不要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要因为遇不到你心目中的朋友,就和所有人都决裂开来,毕竟我们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要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夫子千古年来流传至今的话语,如果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每一个人,你会觉得每一个人其实会有很可爱的一面。
近日,妈妈在听张华老师的课,感触颇多。父母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张华老师说,理想的状态是把女孩子培养成一个优雅的女汉子,把男孩子培养成一个硬核式的暖男。
呵呵,我很认同上面的说法呢,我常常畅想着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你的样子呢,知性、美丽、大方、独特、渊博、强大,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好的夫婿陪伴,那样妈妈即使睡着后也会笑醒的。
最后妈妈想把最震撼和最冲击我心灵的周岭《认知觉醒》中关于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一段话送给你,希望你能一生警觉,终生自醒。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上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越发展期,科技进步,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而且这些可以通过基因或基金传递给下一代。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你、我、我们的父辈和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他们天然追求简单、轻松、舒适、确定,这种天性支配着他们,成为他们喜怒哀乐的生理起点,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醒着'和'睡着',这二者显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这个逻辑错误之前,你不妨先随我一起看看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许你会同意我这个说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成长,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能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不谙世事的我们认为:即使暂时说不清具体该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毕竟年轻无敌嘛!
然而现实并不总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特别,而是在不断地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烦恼,开始随波逐流:该玩手机玩手机、该打游戏打游戏;没有多少压力,也没有多少动力;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希望也还在心里,偶尔挣扎呐喊一声,而后继续做着短视的选择,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一时间,他们焦虑急躁又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年纪及时觉醒?'但即使含泪拷问,也似乎错过了最佳时机,毕竟人生是个单行道,无法从头再来。最后他们不得不敲碎那颗高傲的心,在无奈和叹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我曾经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那时的我,虽然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有空就找朋友们聚会时常喝到烂醉;经常熬夜,从不主动看书、运动;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视频、读八卦新闻、玩手机游戏;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下意识中,我觉得这种无忧的生活会继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因为意外,身边两位与我关系极好的朋友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现有的一切被'剥夺',我还有什么、会什么,又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从那时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油然而生,我强烈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让脑子变清晰,不再稀里糊涂;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无计可施;我要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现状……
2017年,我36岁,在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老大不小的年纪,我毅然开始探索。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当我把这些思考和方法论分享到网上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惊讶于我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蜕变,并主动给我发来反馈,说我的文章深入浅出,令他们醍醐灌顶,从而产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时,他们也不断抛来成长的困惑,希望我能帮助解答。从这些提问中,我看到无数渴望成长的人,于是决定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个人公众号'清脑'上开通了问答专栏,从此多了一个成长咨询师的身份。虽然是业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触'困惑样本'的机会(本书的很多案例正来自这些真实的提问)。在解决了林林总总的成长困惑之后,我发现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论竟然可以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困惑与烦恼。无论在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的读上,还是在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习惯的养成)上,都有相对独到的原理呈现和具体可行的方法提供。这些积累勾勒出了本书的基本样貌。
但当你真正看清这本书的样貌时,你会发现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当然,你可能对书中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拿到书后便直接跳到相关章节,这样做未尝不可,但若是时间充裕,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从头开始阅读,因为一些基础概念会像插塑积木一样慢慢呈现具体形态,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会对理解后文产生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阅读,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对你有所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暂时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的人,想变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撑的人,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人,想了解底层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这本书肯定能让你豁然开朗,并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另外,我也特别希望年轻人,尤其是那些还未踏入社会的同学能看到这本书,因为你们正处在起步阶段,若能借此书觉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弯路,让自己比同龄人领先一步甚至多步,这相当于直接减少了生命消耗啊!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你若放弃了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下一个翻书的动作就权当是我们的握手礼吧:'很高兴认识你,我是周岭,让我们共同踏上觉醒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