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看了许知远对话刘畅的视频,刘畅谈到电影导演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大概是:有才华的导演可以靠一部电影就能基业长青,对比需要靠不断更新产品的才可能在汹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来说,电影导演只靠一种产品就能基业长青,这种优势简直完胜企业。毕竟一个企业能活过三十年已经如此不易,更别说那些活过百年的企业了。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来人世走一遭,到底能留下些什么,漫漫历史长河中,到底能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高晓松说过,对于人类的百年寿命而言,一百年就算是永恒了。
再想想,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他们的思想仍然流传至今,甚至被在世界范围内推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思想可以跨越漫长几千年还能流传,被人们奉为圭臬,这才是真的不朽。
他们的思想又哺育了多少代人,被融进后人的骨血中,成了后人思想构成的一部分,然后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在基因里得以传承给下一代人,这样代代相传,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穿透历史时空而得以永恒存在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原来是这个意思。
千秋之后,谁能不朽——唯伟大思想可以永垂不朽。
可是我们大多数为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我们的发声甚至只能局限于那么一小部分人,更何谈铭记,何谈永恒。
我相信很多人在面对浩瀚的星空,或者无边无际的天地时,总有一种渺小如蝼蚁的荒凉感,那可能是我们这一生为数不多的,对于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卑躬屈膝的场合。会觉得自己在诺大的宇宙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一瞬间觉得我们这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毫无意义,因为在更宏大的世界面前,更加映衬着我们的渴求多么低微。
高晓松在《晓说》中讲《三体》时说到:奥巴马看了三体之后感叹,瞬间觉得自己的白宫总统根本不算什么。那种油然而生地敬畏和自我厌弃,体会过的人都懂。生命中总有一些场合让我们突然惊醒:原来我们什么都不是。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闪着微光的点,作为地球上的人类,大概是比尘埃还要渺小的存在吧。那么脆弱,那么微不足道。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天从一睁眼开始到晚上睡觉,都在消费别人的创造力,吃穿用行住娱无一例外。可是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又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
我们这一生到底该如何过活,如何证明自己真正活过。
我觉得真正懂得科学的人,谦卑反而是他们的常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有时候,也会因为体会过更为广阔的世界之后,觉得无所适从,不清楚活着的意义。甚至有时候不敢在心里装一个梦想。
我想,少年之所以是少年,是因为他们永远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壮志,有着鹏程万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志气。谁没有在某个冲动的时刻,握着拳头说:若有朝一日,一定要改变世界。
只是后来,那些梦想着改变世界的人都选择低头行走:他们已经没有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只想过好自己的一生。
可是想要改变世界,是一种虚妄吗?低头行走的时候,就不可以仰望星空了吗?
为了缓解自己的无力感,努力从书中寻找答案,寻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如今,算是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人类对于宇宙而言渺小如尘埃,我们面对广袤无垠地宇宙无所适从,自己的意义在哪里——对谁而言。的确,作为个人,我们的意义是自己说了算的,我们选择怎么活过每一天,就注定了我们生命的质地会是怎样的。
是的,我们生命的意义由自己赋予。如果宇宙中真的有比人类还要高远的存在的话,在他们眼里,我们每天的生活不过如蝼蚁般朝生暮死,可是这也是我们的生活啊。
只是如果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机会,就不要只顾着低头行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