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机缘巧合,我在洄游书屋得到了一套画册,它们是以城市命名的,其中有一本是《利物浦》,翻开画册,很是被它吸引, 看不多久,就感受到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似是叹旧日好时光一去不回头的感慨。
利物浦曾经是欧洲的第一大港口城市,有过无上的辉煌,也出现过不少杰出的艺术家,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恐怕就是披头士乐队组合了。
说起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披头士乐队成名及鼎盛之时,我还没有出生。等我刚刚出生不久,乐队就解散了。到了我的少女时代,披头士就没有什么声音了。而在八十年代的上海,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西风尽吹,西方的音乐也没有如今天这般大肆进入,对于泊来文化,还是持谨小慎微的态度。

直到最近这十年里,偶然间已经忘了什么原因,我开始收听国际电台,听到很多欧美流行歌曲,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当时有经典回顾的节目,有一天听到披头士的歌,竟然感动到想流泪。才惊觉原来那些老歌是那么动听。
Tomorrow never knows 明天永不可知
Turn off your mind, relax and float down stream 关掉你的思绪,放松自己,随着梦想漂浮
It is not dying It is not dying 这并非将死
Lay down all thought 放下所有想法
Surrender to the void 向虚空投降
It is shining It is shining 那是闪耀
That you may see 你也许看到
The meaning of within 内在的意义
It is being It is being 那是存在
That love is all 爱是一切
And love is everyone 爱是每个人
It is knowing It is knowing 那是认知
That ignorance and hate 无知和憎恨
May mourn the dead 可能在哀悼亡者
It is believing It is believing 那是相信
But listen to the color of your dreams 但是听听你梦想的色彩
It is not living It is not living 这不是生活
Or play the game existence to the end 游戏的存在是生命的终止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又是开始
1960年乐队正式定名为披头士(The Beatles),是取了“战胜”和“甲虫”的结合,从发音上也可暗暗看出他们的野心(双关语的隐喻,可以打败其他那些乐队......参见《译文|《卫报》天!披头士、性手枪——我现在算明白了》)的确,几年后,出专辑,全球演出,他们取得了非凡成就,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歌迷如潮。
正如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披头士也在如日中天后走向衰败。随着乐队成员Paul McCartney的退出,披头士也正式划上了句号。除了John Lennon,Paul也是和他差不多光芒四射的人,想起中国的老话:一山不能容二虎。这也许是一个原因,但我们知道合久必分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梦想天空。所以乐队解散后,Paul和太太一起组成了自己的乐队“翅膀”,他的唱片销量很不错,而他一直是以平和的心来经营他的音乐。他也迷恋画画,他花在绘画上的时间不少于音乐上,只因是真心喜爱。所以他是一个富有的音乐人,他出专辑,开演唱会,卖油画。这是最自由和潇洒的人生了吧。

相比之下,乐队的灵魂人物John Lennon,就显得有些悲情色彩了,因为他英年早逝,而且很不幸是死于歌迷的枪口下。更因为他有个不算太快乐的童年,特立独行,自己一个人写诗、写歌、画画,成绩不好,被别的同学家长说,别跟这些孩子在一起。的确,他从来不会是一个朝九晚五的规矩人,也许音乐人就是需要一些独特性吧。至于什么缘由组建披头士乐队,他说这个太复杂,他自己也并未弄清楚。
我想这大约就是一种注定,或是水到渠成的缘分。比较年轻的George在离开后继续写歌,但并不想成为Lennon那样光彩夺目的人,音乐是他的人生乐趣,他更追求的是精神的安宁,他喜爱东方哲学和宗教,并和太太一起热衷公益。2001年他去世时,利物浦为他降半旗,Paul和鼓手Ringo都来他的追悼会,英女王和首相都发了“无限悲痛”的声明。
Ringo亦是相当低调的人,离队后继续创作音乐,后转入乡村音乐风格,也出过专辑和一些单曲,并尝试电台、电视的节目。

时至今日,已经有两位歌手离世,剩下两位,也是早到了古稀之年。怎么说,一世人生也快要走完了。就像那座城,利物浦,曾经在1830年至1880年被誉为“千舰之港”,也被皇室授予“帝国之城”的称号。二战的炮火摧毁了码头,也摧毁了利物浦的辉煌。在二战时期出生的披头士们,在废弃的阿尔博特码头孕育了他们的音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把他们的摇滚精神传遍了全世界。
然而这也没有挽救这座城没落的命运,虽然通过音乐和足球,城市在近几十年通过文化创建新的崛起,比如双年展之类的城市与艺术,可是仍然没有一百多年前的影响力。在网上我查了一些城市照片,惊讶于老城的不少地方像极了上海,看到那些图片,恍若梦中;新的旧的街道或房屋围绕着默西河也如外滩新旧的交替,我不禁升起一些感慨:人生何处不相逢。

也许有一天当你我走在伦敦街头,突然会想起,要不要坐火车去看看300公里之外的利物浦,去与不去,不过是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人世间的一切莫不如此。或者相遇,或者错过,一些人,一座城,一首歌。
门外的秋雨淅淅沥沥,而我只想静静地听《Hey Judy》(Paul McCartney于1968年写就,单曲唱片全球销量超过800万张,美国公告牌榜首位置占据九周):
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嗨裘德,不要沮丧。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哪怕是一首悲伤的歌,也要唱出快乐。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记得把她唱入你的心田,
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你就能感觉世界变得更好。
Hey Jude, don't be afraid. 嗨裘德,不要害怕。
You were made to go out and get her. 你生来就要克服恐惧。
The minute you let her under your skin, 在你拥抱她的那一刻,
Then you begin to make it better. 世界也由此变得更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