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收到的刊物,最喜欢的就是《作家通讯》。
昨天花了几个小时读新到的今年第四期《作家通讯》。晚上临睡前读的是其中的一篇对话,《书写人生与精神的高原——作家王宗仁访谈录》,长达25个页码,困得睁不开眼了还没有读完,今天早饭后读完了剩下的部分,感慨万千。老一辈作家,他们是多么认真执着啊!他们内心的那种大爱精神,映照得当下的很多人、很多事,是多么肤浅、庸俗、功利啊!
这篇访谈的内容很丰满, 基本囊括了年过八旬的王宗仁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生涯,特别凸显了他老人家的人生观和文学观,他关于阅读、写作、人生、晚年生活的很多观点体现出来的大境界深深地震撼了我,他的人生履历,包括他和老伴的爱情、家庭故事,真实、朴实, 令我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关中老乡、著名的军旅作家肃然起敬。孤陋寡闻的我虽然读过他不少大作,但因为以往很多年的阅读都处于无意识闲读的状态,并没有对作家本人多加注意。前两年,在一位同是老乡的著名作家的办公室,和老人家通过一次电话,之后,互加了微信,算是隔空认识了,但基于我的小家子气的腼腆(——凡对方身上有大人物的光环,我总是躲得远远的),和对老人应享其平静晚年生活的体贴,从来没有打扰过他。对这位令人尊敬甚至崇拜的老作家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但这篇访谈,让我对王宗仁先生有了新的、全貌的认识。仅这篇文章中那些我用笔画下波浪线的句子,就够我细细体味很久了,但要贯彻他老人家那些经验之谈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去,像他老人家一样心无旁骛地执着于文学,一生努力也不够。
回头,我要把这篇对话中的很多段落抄录到我的读书笔记本上,再学习体会。
这期《作家通讯》上的“文学观察”栏目,是题为《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文学经典——以阅读为中心的对话》,对话人是洪子诚、戴锦华、贺桂梅和毛尖。对于洪子诚和贺桂梅这一对师徒学者的名字,我是陌生的。洪先生和王宗仁先生都生于1939年,但他们思想深刻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又超前,读来就像在听一堂内容丰富讲述精彩的大课,受益匪浅。
“创作随想”这个栏目一直是我喜欢的,这一期有四位作家的肺腑之言,其中女作家葛水平的作品我是比较熟悉的;另一位女作家马小淘,曾经有过短暂的同学时光,那时候就知道她受塞林格影响很大,读她这期的短文《我的文学之路——从塞林格谈起》,就如听她当面聊天般亲切自然风趣活泼。
读一本好刊物,就像吃了一桌内容丰富的满汉全席,而其中恰有几个十分对你胃口的“硬菜”,那真是像营养不良的人饕餮到了心爱的美食一般,幸福而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