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左芷
杨绛,炽热如金,柔软如银。她是最贤的妻,也是最才的女。一身傲骨,一世柔情,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我们都羡慕她,想成为她这样的人。
1.她柔软而温婉
杨绛嗜书如命,书香门第长大的她,对阅读有着非常执着的喜欢。103岁,她依然笔根不辍。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杨绛的温婉和柔软是读进内心,刻在骨子里的。当然和她的家庭、受教育也有一定关系。
她1981年出版的《干校六记》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干校的劳动生活。那些日子,充满苦难和艰辛,对于从小生活条件优厚的杨绛来说,这般苦头她是没吃过的。
但她却把那段生活写的细腻淡雅、诙谐幽默,语气是那样的平和。可见她的乐观和柔软。
她对待丈夫钱钟书,也从来是像照顾儿子一般有耐心,温婉大度。
2.她坚韧、勇敢
钱钟书的弟弟曾这样形容他的大嫂杨绛:“她像一个帐篷,把大哥和钱瑗都罩在里面,外在的风雨都由她抵挡。她总是想包住这个家庭,不让大哥他们吃一点苦。”
作为女人,有这样的想法,就足以见她的勇敢与坚强,更别说那一点一滴,一日一夜的残酷现实。
有一段时间,杨绛和钱钟书都遭到了监管,没有了工资,存款也被冻结,只给一点点生活费,吃的也都被限制,只允许吃窝头、咸菜和土豆。
她的工作是每天打扫厕所,钱钟书是打扫院子,她从不抱怨日子过的辛苦,反而把打扫厕所这件小事做的无可挑剔。
当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各地高校率先在教师中间开展思想改造,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女学生莫名控诉杨绛先生上课讲怎么谈恋爱,后来《人民日报》点名杨绛,还刊登了出来。这样一番屈辱陷害,并没有扳倒她。
只见她说:“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3.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32年,春。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古月堂初次见面。初见似如故人归,她深觉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也觉得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清新脱俗。
此后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钱钟书写《围城》的两年里,她倾心支持,心甘情愿当灶下婢。吃了无数苦却不觉得苦,反而还觉得自豪。
钱钟书在生活中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不会系鞋带、不会划火柴。生活起居完全依赖杨绛。这两年,他只专心写作。遇到困难,杨绛也会给他重拾希望。
杨绛写文记下了这些时刻: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锺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记得一个小细节,杨绛和钱钟书很少出门应酬交流,一有时间两人便在屋子里对坐读书,像极了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琴瑟和鸣。
如若有人上门来请教或是拜访,杨绛会让丈夫继续读书,不受影响,自己则在门口接待来客。可见她随处都在替丈夫着想。
最最能体现她贤惠的地方当属,丈夫钱钟书生病卧床的那段日子。她夜以继日,一时也不离开丈夫的病床,日日陪伴。医生护士看到年迈的她一脸疲惫,劝她回家休息,她微笑着说:“锺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后来钱钟书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虚弱不堪,杨绛牵肠挂肚,忧心忡忡,为了让钱钟书身体顶住, 她坚持每天坐公交回家熬鸡汤给丈夫喝。后来,不能正常进食时,她便特意把鸡汤混在营养液中。
她还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以鼻饲的方式喂给他,只为给他补充必要的营养。将鱼打成泥,要将一根根鱼刺挑出来才能打,鸡肉则需要将肉筋一一撕下才行。她对钱钟书的爱和担忧体现在她不知疲倦,用心做羹汤的点点滴滴之中。
最终她所做的一切都没能留住丈夫和女儿的离开。
她只说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她的归途,大概就是他们仨的相遇吧。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这样说,杨绛回答,“我也一样”。

4.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淡定、从容
杨绛先生的《人生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她的一生从容、不卑不亢、内心平和。
杨绛先生晚年一直栖身于北京市三里河的一处小区,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她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和书桌,所以又随处都是书房。
她非常满足并且坚持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几百户中,先生家是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据说,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她从容不迫,不自卑也不骄傲,她懂得所有的诋毁并无意义,她知道所有的赞扬都会随风而去。
有一次,对知识分子进行处罚,杨绛的头发被剪成“阴阳头”。钱钟书还在发愁怎么办,毕竟杨绛从小知书达理,没有被这样折磨过。杨绛却反倒安慰丈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后来她真想到了一个办法,熬了一夜,用两根辫子做了一个假发套,虽然颜色和款式都不搭配,及其古怪。但也没有办法了,第二天她硬着头皮出门,上街买菜去了。
她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5.她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杨绛这个人,没事,绝不去惹事;有事,也绝不怕事”。
文革有一段时间,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则在下边一角贴了小字报辩解,她因此被批斗,杨绛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
6.她喜欢阅读
杨绛出身书香世家,她从小就与母亲讨论书中的内容。见解不凡的母亲常常令杨绛佩服。杨绛的阅读爱好和习惯,也深受母亲的耳濡目染。
她尤其喜欢阅读文学书籍,在清华念书时,刚一入学,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文学天赋。
1969年,杨绛和钱钟书被下放至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这时她已年近六十了。她白天看管菜园,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7.她有自己的信仰
她一生不争不抢,荣辱不争,淡定从容,只因她有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方向。她明白自己终身要与书为伴,与钱钟书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面对挫折,她说:“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她就是这样,可以把苦难看成平常的生活,看成人生无法避免的事儿。
她深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因此她懂得该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时间,珍惜读书、写字的日子,103岁,她都还在过着读书写字的日子。
蔚蓝的天空下,透过阳台的玻璃,屋内,梳理着整齐白发,一脸平静,一脸优雅的老人,戴着眼镜,在那里入神的,动情的阅读着……
好美!好美!
有人说“杨绛先生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end〉
【哈喽,我是左芷,喜欢文字,也喜欢你❤,谢谢你能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