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失败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失望感的恐惧。为了避免失望感和挫败感,人们会主动避免去做某些事情,以避免心理落差。
1.重组信息,转换视角
当我们做一件事没做成时,很容易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并进而产生自责、自我轻视的情绪。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情绪的自动循环。
以我为例,自从两年前决定增加两个出诊的地点后,就多次遭遇失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增加的出诊点都是民营机构,一开始病人对我不熟悉,不仅吸引病人难,留住病人也不容易。
看着隔壁的主任病人排队等着看,自己却门庭冷落,滋味是不大好受的。
当时只是想,坚持一下,既然在公立医院病人认可我,迟早有一部分病人会愿意来这里看,现在只是基数不够大而已。
同时,虽然我性格腼腆,还是开通了患者微信群,回答大家健康方面的问题,自己也写些科普小文章发到里面。
这样做,也算是一种自我营销和增加接触病人的渠道,让他们有事情能想起我,提高复诊率。
这样做了一两个月后,来第一个出诊点的人果然多了起来,我也不会象以前那样经常自我怀疑了。
所以,不要把没达到预期,都归结为自己不行。第一是要相信时间和沉淀的力量,象李笑来老师说的,要有耐心,眼光放长远些;第二是想想自己有什么可改进之处,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2.培养积极的自恋情绪
自恋这个词有点贬义,但武志红老师认为,自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在人的成长初期,有一个全能自恋期。
如实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不依赖于别人的承认;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自我肯定的情绪,因为有现实基础,并不会遭遇现实的挫折。

相反,如果任何时候都谦虚,认为自己不值一提,这不是谦虚,而是自我轻视。就象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的:过度谦虚的人都透着猥琐。
自恋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肯定,它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会伤害他人。适度自恋的人,才会保持一种热情与活力,来感染别人。
3.纠正悲观的预期
悲观的预期是指,遇到一点挫折,就认为在这方面没希望了,进而怀疑自己,或者想放弃。
放大来看,这还是因为“没有生活在未来”所致,要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好,只要自己不断地成长。
一个办法就是采用“是的,……然而……”句式,先承认目前的状态不够理想,然后对自己说,只要自己努力,寻找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改变的。
总的来说,面对失望的冲击,我们需要觉知自己惯常的反应模式,进行心理建设;首先是转换视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别人也会遇到,并且列出所有与事件相关的原因,看看自己的部分占多少;其次是培养积极的自恋;最后是纠正悲观的想法。
只要知道引起自己失望的惯常心理套路,就可以看到并解决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