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岛
后见之明——《思考,快与慢》笔记-2

后见之明——《思考,快与慢》笔记-2

作者: 梅拉 | 来源:发表于2017-04-19 15:51 被阅读0次

读的什么书:《思考,快与慢》

阅读有效时间:1.5h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新知毁三观,读得很慢

阅读有什么收获: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明天打算怎么做:回去看《大学之路》


替代理论

将从前的事编成叙事故事的大脑区域是构建意义的器官。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

一场足球比赛的双方,赛前双方的输赢记录相同。赛后一方胜出。在你修正过的世界观里,胜出一方的球队更加强大——你对过去和将来的看法已经被这种新感觉改变了。(不可思议吧?这是真的吗?人的记忆是吃素的吗?)

从各种意外事件中积累经验的做法值得一试,但这样做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危险后果。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你自己的观点变化之前的那些想法就无法回想起来了。

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仔细测试并记录了人们对死刑的态度。之后给受试者一则非常有说服力的信息(肯定或否定),再测试他们对死刑的态度。受试者往往倾向于他们接收到的观点。有意思的是,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他们说的往往就是现在的观点。而揭示结果时,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之前的观点被当前的观点湮没,这就体现了替代理论。


“后见之明”现象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通过对尼克松访华结果的预测调查,率先揭示了“我早就知道”效应,或者说“后见之明”现象。如果一个事件真的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发生过的事会改变个人的想法,这会产生深刻的认知错觉。


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人们对决策者行为的评估产生了恶劣影响,观察者们评估一个决策的好坏的标准,不是其过程的合理性,而是结果的好坏。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指责那些决策制定者;不负责任的冒险家如果很幸运,人们就会相信他们极富远见、英勇果敢,质疑他们的人则被视为平庸懦弱。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人们尤其容易相信,是那些没能预见到灾难的官员玩忽职守,尤其是得知他们还收到过袭击事件的提醒消息。但是真假消息成千上万,情报线索错综复杂,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看见那一条的头顶上闪烁着红色警报的光芒。

由于害怕受到结果偏见的指责,一些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保守的官僚做派——极不情愿冒风险。医生们要求患者做更多的检查,采用保守疗法,即使高风险的疗法可能更有用。这些做法与其说对病人有益,不如说是为了保护医生。

后见之明的偏见,使组织和个人为了预防可能的指责增加了很多本来不必要的防范措施,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本,并掣肘了社会前进的脚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见之明——《思考,快与慢》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hh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