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过1%的生活》
有件趣事儿,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前几天乘电梯时,遇到两位二十多岁的女孩。一位女孩短头发,倚在电梯一角,用手扶着额头,看上去不太舒服的样子。另一个女孩扎着马尾辫,在短发女孩旁边叽叽喳喳:“你知道吗?某某明星来咱们这拍剧了耶!”
“最近大火的那部电视剧你看了没?里面的男主角长得真不赖!短发女孩沉默着,没有吭声。
马尾辫女孩伸头问道:“你怎么不说话?”短发女孩悠悠地回了句:“你刚刚说的那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我只在乎我的头痛什么时候能好。”这句看似不太礼貌的回答,一下就击中了我。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确实如此,我们常常将时间耗费在了99%无用的人事物上,却忽略了那1%,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再跟大家讲两个很有感触的故事。
维密史上最年轻的华裔超模陈瑜,在刚回国时曾一度引发热议。
她回到家乡,有人嘲笑她连家乡话都不会说,她却自顾自玩得不亦乐乎。
她去景区玩,因为衣着迥异,很多游客对她指指点点,她也毫不在意。
有人特别不理解,问她:“一路走来,这么多人评价你,你好像从不关心。”
陈瑜特别酷地回他:
“在聚光灯下这么久,如果我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恐怕早就抑郁了。”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作家莫言。
2012年获得诺奖后,他很长一段时间没再出新书。
有人明里暗里嘲讽他江郎才尽、诋毁他的作品。
面对这些恶评,他却一直不闻不问,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沉淀、写作。
他是这么说的:
“外人的评价是很难进入内心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你。真正对自己评价最准的还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因为终其一生,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需要有清晰的边界,这种边界不仅仅是身体所要保持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间隔与分寸。
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与自己无关。
如果说,莫言、陈瑜的做人原则印证了前者,那么电梯女孩的做人原则就印证了后者。
漫画家蔡志忠说过一句话:
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木头如是,生活也如是。
一个人心灵的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去掉不必要的,内心才能盛放更为重要的部分。
抛却无关的人和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1%上。
不为外界所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才能活出生命最真实的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