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回来,我们开始流动座位。每周挪动一次,只挪桌仓里的东西,不搬桌子。通过流动与转换中的对话,来带动孩子们去关照自己与环境。四年级的孩子,要从小我走向更大的集体,我也希望培养他们对整体的关照和集体荣誉感。
刚换了座位两天,一个男孩手上闲不住,就开始在桌面上乱涂乱画,这时伙伴就会来提醒他:“我不想桌子被涂成这样!”小男孩顿觉不好意思,答应第二天就把桌面擦干净。这样交换桌子的方式,对于特别爱干净的女孩子,确实有点挑战,之前她们习惯了“独善其身”,这也是她们可以去大声说出自己主张的时刻,就像“我不想你把桌子弄这么脏!”
我在中学时候读海明威的《战地钟声》,开头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堂恩的一首诗,从那以后,悠远的钟声便时常回响在我的耳边: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
——约翰.邓恩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陆上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吞掉一块岩土,欧洲就小了一点,
如果海岬失去了一角
正如你的朋友或自己的家园被冲毁。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失,
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别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语文课】
这两周要适应调整后的课表和大节奏,我适当放慢了数学板块的节奏,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一节语文课(比之前的每日晨读更为深入,目标更清晰,任务也更明确),增加了语文基础练习,基于教材做字词讲解和文章梳理。这在一定程度打破了板块的“主题模式”,我只好先放下之前准备的神话故事,老老实实地去研究和学习教材上的内容。
不过,这么上课也挺有意思的。上周我从孩子们熟悉的诗歌单元进入,诵读之后,更为细致地去解析字词意思以及诗词背后的意象。有前几年晨读和做诗画本的经验,孩子们对于诗歌语言中的画面感,还比较容易把握。第二周进入到“观察日记”的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通过观察日记的写作指导,引入法布尔的《昆虫记》作为午间的读物,也想为后面动物板块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霜降节气,校园里的秋色绚烂夺目。我们一早上完一节语文课,读了叶圣陶的《爬山虎》,就在九点左右的小课间,一起到操场上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请孩子们观察它有没有“脚”?是怎么攀爬的?它的叶子又和书中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我这边正仔细端详树上的芽和小吸盘呢,抬头一看,孩子们都爬到了旗杆边上那面火红夺目的大墙上,墙上垂落的藤曼如瀑布倾泻,一墙红艳艳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不知道是谁先提议的,孩子们开始尝试从将近两米高的平台上往下跳。我看他们都不太敢,就提议说在下面堆个树叶堆吧!跳到树叶堆里!没人响应我的建议,孩子们都在相互鼓劲去战胜自己的害怕。胆大的孩子一咬牙跳了下来,就开始怂恿其他孩子;谨慎的孩子还在边沿上小心地试探着高度;不少孩子试了一次又爬上去试验第二次、第三次。小晖表达得特真实:“跳下来之后我觉得没啥,等我再站上去时,我又开始害怕。” 过了十分钟,我说:“该回班上数学课啦!”只见小河、与可他们几个,刷刷刷就从上面跳了下来,小河一边跟着我往教室走,一边说:“时间不够了,逼急了也就敢跳了。”我笑着说:“所以有句话叫做——狗急跳墙啊!”
那一刻,我感觉孩子们是在自然和生活之中学习。只要我们保持敏锐的感官,去发现生活中的惊奇与美,去彼此照见,我们就能保持课程的整体性,实现以学科育人的目标。
四年级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希望教会孩子怎么学,而不是着急要把所有书本上的知识都塞给他们。之前参加“全人之美”小语工作坊时,魏老师介绍部编版教材的特点是学习目标很明确,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都为“教什么”提供了很好的抓手。这学期孩子们能够更主动有意识地去学习,我从带他们认识生字表开始——哪些字要会读音、知道意思?哪些字要会写? 从字形结构去猜测意思,构建画面来帮助记忆生字。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也请他们标注生字词语,把不好理解的词自己圈出来,在班上分享讨论。
孩子们投入学习的状态很认真,即便一开始因为不熟悉任务懵圈或是感到有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渐渐的,问我生字的孩子在变少,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去主动查字典。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我们还需要从课堂上老师带领为主,慢慢转变成更有章法的预习与复习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是需要慢慢去探索建立的。
【数学课】
在数学学习上,这两周初步完成了“大数的认识”学习单元,从晨圈的唱数、节奏数数开始,先是一个一个往上加,变成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往上加,容易卡住的还是进位的时候,尤其是进到千位,百位是0的情况。我们模拟“抢椅子游戏”,摆上一溜儿大小不一的锥筒,来代表数位。让孩子们站到不同的数位上,组成一个多位数,比如全班27个孩子,每个孩子代表1的话,能够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四位数又是多少?
结合身体操作和节奏律动,我们学习了亿以内的大数读数、写数、比大小、求近似数等。其中“数级”是新引入的概念,我们重点强调了分级读数和写数,掌握类推和模块化处理的思维方式。
在建构数字的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接触到“数字和”的概念。在“数与运算”的主线之上,我引入了秘密数字,九九神功“猜数游戏”,数字黑洞等数学游戏,重在发展数感,巩固借位减法,形成反思与验算的习惯。
不同于教材中清晰的任务分解与阶梯练习,这些“数字谜题”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探索愿望,同时学会与问题共处,发展主动的思考和克服难题的决心。所以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解开谜底,而是基本上是以三天节奏,一层层揭开(discover),在共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惊叹,专注投入的思考,积极的发言,是课堂中最美好的时刻。
本周我们还有两件大事,一是在校园里推销问渠班绘画制作的“故宫”系列卫衣。孩子们自愿结队,一到课间就一起出去推销,非常认真地填写预约单,理解并反馈客户的需求,整个过程非常锻炼孩子表达的能力和自信。我都为她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愿孩子们保持这份少年人独有的热情与冲劲!
问渠班出品“故宫”系列卫衣热卖中
另一件大事是去图书馆的诗会上分享关沟游学。这是我们第一次相对正式的“公开场合演讲”,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每个小组自己来划分主题和讲解内容,合作画长卷地图,各自呈现了独有的风格,有的很善于讲话能调动气氛,有的逻辑清晰思维严谨,有的用画笔细细绘制了“人字形”铁路的示意图,在现场却邀请另一组的同学来做外援讲解——这一刻,我们就是一个整体,一切外在的形式都不重要,我们共同分享了一段宝贵的生命经历,并真诚感谢小伙伴——一路上有你,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