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太空漫游”四部曲,我还是挺喜欢科幻作品的,尤其是有关太空的科幻作品。

“太空漫游”四部曲由《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四部作品组成,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大师和太空预言家——阿瑟·克拉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世界科幻文学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但是全球科幻迷心中的圣经,更成为流行文化的经典。

四部曲的第一部《2001》初版于1968年,第二部《2010》初版于1982年,第三部《2061》初版于1987年,最后一部《3001》则初版于1997年。虽然每一部的故事情节都与上一部有一定关联,但实际上并不是之前的续篇,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发出全新的预见,讲述出更加复杂而新鲜的故事。克拉克本人对这四部曲的期望,是“让每本书自成体系,并且根据目前的知识,做到尽可能的准确”。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在今天读来仍然荡气回肠,并不仅是他作出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克拉克的终生好友、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话说:
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刘慈欣说:
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这部神作简直就是一部预言神书,出版于1968年,却预言了iPad、人类登月、人工智能,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它“摸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一点都不夸张!
正是因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认识你自己,这一刻在古希腊特尔斐神殿上的铭文,即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科学的帮助之下,也一样是无解的谜。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克拉克在这个系列的一开始就提出,他想要讨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类根本性问题。这种可能性,正他所说的,永远都在意料之外。但他还是做出了一种尝试,这是科幻与科学的区别。科幻当然可以在科学的坚实基础上,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克拉克对于人类进化的基本逻辑在于,他认为人类生于进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某种外星智慧生物的推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中的人类,无论科技怎么发达,都逃不过自身处于Matrix之中的命运。这一逻辑虽然在今天已经被用到烂俗,但要知道阿瑟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可谓在现代科幻小说中对于人类进行自我反思的鼻祖。
“太空漫游”系列的故事结构实际上也开创了现代科幻的一种主要的故事类型。地球上远古猿人发现黑石板,现代人在月球上发现黑石板以及在鲍曼在土星上发现黑石板,不仅意味着人类自我反思的几个层次,也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更深追究:是谁创造并安置了这些石板,在暗处一直观察着人类?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
更进一步,这样的问题在逻辑的和现实的层面上还针对于在当时刚刚问世的电脑。我想阿瑟大概也是最早在作品里思考电脑的自我意识的人之一,直至今天,这一思考也为绝大多数科幻小说难以企及。
阿瑟不仅描写了哈尔作为一部自我意识的电脑,在与人类共处时所面临的逻辑上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他还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电脑发展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质疑。
生命的存在方式有多少种?大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有一天,人类也可以摆脱身体,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中。
最后拯救人类自身的,却是人类疯狂的产物。这一点的反讽意义,我想并没有作者所提出来的那么大。对于科学自身,以及对于科学与人的基本问题,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思,才是这本科学幻想小说所关注的基本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并不仅仅是科学的范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