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一张有点破损的的楼板发票。

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市场经济刚刚打开一扇门的年代。
1984年,我家准备造三间楼房。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但物资供应还是紧缺,很多东西都是计划分配。造房买材料,往往要准备很长的时间。
造房子的主要材料都有官价和议价,价格相差很大。为了能省点钱,我们父子寻找着合适的机会再采购物资。
父亲懂基建,负责采购楼板、木头、钢筋、沙石等;哥哥联系水泥,因为哥的部队驻地有青山水泥厂,公路运输也方便;我的任务是买砖头,买零星的材料,因为我有一辆小摩托,方便。
楼板一一水泥浇筑的空心楼板,在当时算是最重要的建房材料了。记得整个崇寿乡(92年改镇),只有泥建社有一个小小的水泥预制构件场。由于材料、资金、场地的限制,产量小得可怜。买楼板,不但价格高还要几个月的排队等候
当时楼板的议价是每块30元左右,官价是17元一块。当父亲得知浒山镇城建工程队,可以用外汇兑换券购买官价的楼板时,父亲提前在7月份,以每块17元的价格,买了70块水泥楼板。
刚从同学处换来的外汇兑换券,正好用在了刀刃上。12月份的一个小雪天,楼板从浒山船运回家。
从海运到宁波港的进口柳桉方木,有个特点,实际的立方数都大于货单上的立方数,足足有百分之十的升溢。调往外省的官价方木,往往因为超载,不能按原车皮计划调往省外。这样剩下来的木头余量,正好肥了宁波木材公司下面的劳动服务公司
慈溪木材公司的红柳桉,也从这家劳动服务公司进货,但因为是计划外的木材,价格卖得很高。父亲跑到了宁波的这家劳动服务公司,弄清楚了那里销售整件木材和散卖有很大差别。批零差价是百分之二十,木材的升方又是百分之十,这样整件的木材和散卖的木材价格就相差了百分之三十。
但那个时候个人不能经营木材。
回到家里,父亲找好了代理的经销商:崇寿供销经理部。以集体的名义向宁波木材公司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进货。第一次进了三十方的红柳桉,由供销经理部负责销售。父亲则得到了百分之十升溢木头的奖励,也就是三立方的柳桉方木。

这样,造楼房的木材全部白用了。
之后,父亲和供销经理部又合作了几次。赚了些钱后,在第二年还掉了造房子的二千元借款。这是后话。
九月份,哥在临安青山水泥厂批了八吨的官价水泥,属于军属照顾。买好的水泥再有慈溪的回头货车运回家里。
砖头也分官价和议价,私人造房自然都是议价。休息天,我就骑着小摩托到鸣鹤的窑厂,看砖头的质量,谈砖头的价格。
交谈中得知窑厂烧砖用的是柴和煤,烧煤更方便点,成本也省点,但煤的供应会时断时续。窑厂一直从浒山的供销公司进计划外的高价煤,而供销公司的煤是用汽车从余姚火车站拉回浒山再卖。
为了砖头的价格更优惠点,自己萌生了帮窑厂老板进煤的想法。我一边同窑厂老板说好,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一次性进煤。一边和供销公司工作的邻居说好,希望这单生意从余姚火车站直提船运。省下的汽车运费和装卸费,直接从煤的价格里减去。
这样,六十吨的煤,不但价格每吨便宜了二元,还省下了中转装卸和汽车运费。窑厂老板既省了钱,用煤也得到了保证。我更是捡了个大便宜。老板把节约下来的,每吨二元的运费作为了我的业务费。
这一天,我赚了一百二十元,差不多是我四个月的工资。等于让买回来的一万二千块砖头,每块又便宜了一分钱。
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造房子的材料才刚刚准备就绪。
天蒙蒙亮的时候,拆房子的架子和梯子就早早地搭好了。屋顶上的人斜站着,把瓦片一摞一摞往下传,整齐有序;一根一根的椽子捆好后再往下吊;横梁更是小心地一头先斜吊着落地,另一头再慢慢地吊着落地;很快空斗墙也被众人推到在地。
几十年傲立在风雨中的木结构老屋,大半天的时间就夷为了平地。
老屋的椽子、横梁和瓦片留着,准备用在新造房子的二楼平顶上,做防热防雨的人字架屋顶用。拆下来的砖头,用泥刀、薄刀削掉原来的粘土,用在之后新房的围墙和零星工程上。拆下来的东西能用得上的都留着利用。
父亲挑了个气象台播报的连续几天晴好,和师傅门众正好有时间的这个日子开工。
母亲烧了个开工大吉的佛,祈祷着工程顺利平安。
我家的房子还是建在老地基,临江而建。
一只粗大的木头夯锤,二船乱石片,加上六七个夯土师傅大冬天的汗水,三间地基平整坚实地筑好。
石基上,石匠师傅们又砌了三层方石。
接着便是泥水工一天一层的硬仼务。为了房子的质量和进程,我家亲戚帮工比师傅门众还多。每当山墙完成到一层高的时候,早已扎好的钢筋笼子,就迅速在墙头放好,现浇一道水泥钢筋揪梁。保养一天后就上楼板。总共几百公斤的钢筋也只能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母亲和姐姐早上每天四五点起来,便到街上去出市。回家马上给师傅们烧饭,烧开水,烧点心,一直忙到天黑。
三天的基础,四天的毛坯房,一星期,房子如期结顶。
又一个多月,客厅的地弹簧大门;房间的门窗、油漆以及一些零星的生活陆续完工。
庭院的西面,父母亲又重新搭了葡萄棚,种植葡萄和蔬菜;庭院的东南还是保留着原来齐楼高的水杉。
最后,泥工用了一天时间,砌好了道地透空的围墙。
带庭园的二层小楼房顺利完工。
家里用的都还是老家具,唯一添置了一只18吋的洋彩电,还有四把藤椅。

算完材料账,算完工账,造房子和买彩电总共花了一万八千五百元。
如今,乡村道路拓宽,我家的房子也已经拆除,成了村民的小憩绿地。家中的老家具也捐给了自家的傅家路村文化礼堂。
唯一留下了庭院里那棵挺拔高大的水杉树。
网友评论
一家人为了造房,动脑动手,齐心协力,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