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一群人类产生了一些交流的声音,我们叫语言,同一种鸟兽之间也会用声音交流,我们也可认为是这种鸟兽互相之间的语言。
最初,人们用语言口口相传记事,但时间一长,因为种种原因,或忘了,或产生了偏差,人们又用结绳辅助记事,绳上的每一个疙瘩都对应要记录的,映在一些人脑海中的一件事,但时间一长,又产生了模糊、混乱和遗忘。
后来出来一个大神仓颉,根据这群人中的语言习惯,对应语言所描述的事物,造出了对应语言的一些符号,这就是文字。
出现了文字,就用文字来记录,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准确度。
最初的汉字,可能造的字并不多,记录时可能像绳疙瘩一样,一字表示很多意思。记录一个内容,就是简单的把表示这个内容中的各个事件用字表示在顺序组合。要反复结合上下文的其它文字表示的事件联贯意思,才能清晰它在这段文字中的表意。这就是文言。文言文中常用的指代词“之”字,就很像绳疙瘩指示的习惯一样,这个“之”的的像形,则更像是绳子上结的一个疙瘩!《诗经》中的诗歌,文言很多。
但是文言文的解读,很容易产生歧义,也不便文字和文化书写的普及和传播的大众化。后来创造出来的文字越来越多,可以直接用白话记录比较易解和清晰的书录,但为什么还要用文言呢?
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记录用的书写材料!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能移动携带的书写材料主要是布帛和竹简。布帛比较昂贵,竹简比较便宜,那么就会大量使用竹简,而竹简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笨重,体积比较大。
如果记录同样一个事物,用白话文比起用文言文来,字数就会成倍增加。这样书写在竹简上,重量和体积也会成倍增加,这样就使竹简节籍携带和阅读起来比较费力。而又暂时还没有找到比竹简更好的书写材料,只能继续使用竹简来书写记载。那么还是继续使用文言文能审去很多字,这样与白话文相比,能使一本书籍变得轻巧些。
使用文言文,还跟汉字的发音有很大关系。汉字的读音是由声和韵合读产生,并加入了声调,可以区分同音异义字。声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又将四声调分为相对的两派,即平和仄,平声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每一个汉字分为不同的音调,有读音就会产生声,声声不同组合就产生了文字的音乐!在文艺作品中,诗歌和骈文尤其注重的是文字组合的音乐美,不仅仅是观看文字,更重要的是朗诵,读出声乐!
使用文言文,可以便以巧妙的组合句中的平仄关系,是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诗歌中更是加入了压韵,史句子读起来顺口溜,这就是汉字的声乐之美。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文言文在中国古代就被长期的使用。
而到了造纸术发明以后,书写载体的材料已不成问题,于是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了白话文小说。但文言文因为声律便于组合的优点和使用的惯性,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彻底废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