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非我能了解自己,否则我都在被自己的习惯驱使。”
昨晚跟朋友进行了一场关于谁更精致的battle,朋友是女孩儿,非常有意思,我们彼此都认为对方是精致女孩,而自己不是。
然后我们提议每个人轮流说一个认为对方精致的证据,后来我俩勉强打了个平手。结果倒不是很重要,有意思的是,这样把各自的认为的“证据”摆出来一条条说,就能看出来不同人之间关注重点的显著不同。
对比下来,朋友的观察点就比较整体,往往是一类行为让她觉得,这属于精致;我的观察点就非常细,往往是一个朋友完全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我说出来她常常震惊于这个点的“隐形”。把我朋友和我的观察角度放在一起比较,大概就是散光300°的近视眼和4K分辨率的屏幕,一个朦胧,一个烧脑。
以前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但经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我突然从侧面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很有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求知欲很旺盛,那么对自我以及对外部物理世界,他/她的兴趣应该是同样浓厚的。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认识自我的很有意思的小方法:给自己建立观察笔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法都会有些疑惑,自己还需要观察吗?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不只需要,我们常常对自己有很多自己没有察觉到的误解呢!
从一些小的具象表现开始观察,然后分析原因:
1.昨晚没有睡好,为什么没有睡好?是暖气温度有些高?还是头朝窗户,有点冷?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2.今天下午跟同事出现了言语争执,是情绪所致还是工作立场不同?争执过后,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是松口气,还是懊悔?
3.最近非常想买东西,平时什么时候会想买东西?买东西这个行为对自己来说是正常的需求,还是一种情绪调节?
4.最近健身热情非常高,一般什么时候健身热情高?跟身体机能有关,还是跟心情有关?
……
观察起来会发现,很多平日不在意的行为、情绪,其实都事出有因。在观察的时候有一件事需要注意:
Don’t judge.
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要预先带着立场,甚至一些习惯性判断。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是相对客观的,才能发现平时主观角度发现不了的东西。
观察并保持记录。这其实是一个收集“数据”的过程,这样尝试三个月,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得多的认识,一定跟原本“想象”的不一样。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人带着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面对整个世界,要对抗、要和解、要摔跤、要成长。不亚于指挥千军万马,打一场宏大经久的仗。所以,先试着做第一步:了解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