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人民的名义阅读《万历十五年》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作者: 胡子张聊天室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08:20 被阅读1385次

前几天不断有朋友给我推荐一本书,说是写的甚是精辟,值得一看,我是个听人劝吃饱饭的主,当下就买了一本。买了之后迫不及待的就看了将近一半多的内容。才发现这是一本对中国政治适度研究至深的一本高作,而且神奇的是每隔几年,这本书就要火一下。这也能充分地说明一点:黄仁宇在书中提出来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死结,一直都没有解开。最近也一直在追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我发现把《万历十五年》和《人民的名义》结合在一起细究着看,自己倒是发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观点;黄仁宇在序言里说:“万历十五年书中所述,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里的角色是这样,《人民的名义》里的角色也同样如此。我对《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是:虽然这部剧是最高检、国家军委以及湖南卫视联合包装出品的反腐大剧,但依然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百姓大众面临的四大失败:家庭婚姻的失败,政府体制改革的失败,人民的失败,人性的失败。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首先是家庭婚姻的失败。高玉良、李达康、祁同伟等人在家庭经营以及婚姻维系上的一塌糊涂,从高玉良的出轨到李达康的二人观念冲突再到祁同伟把婚姻当跳板,三个人的失败方式很具有代表性。侯亮平和钟小艾属于被【意淫】童话包裹过得婚姻在我看来也未必成功,因为太不真实,太没有人间烟火气息,首先二人之间冷静理智的职业特性,其次就连躺在床上也在讨论反腐,不像两口子过家家住在一起,而像两个工作伙伴、同事在一起。也许二人的新婚之夜就是在抄党章中度过的,也许这二人已经升华到此身已许国再难许卿的境界,总之是我等这些小市民无法企及的就是了。反倒是易学习那两口子倒是很真实,能从情理上让人信服。至于易学习和自己那个炒茶叶的农家妇女能否在易学习不断升迁,达到李达康甚至是高玉良位置的时候是否能依然恩爱如昔、白头偕老呢?答案不得而知。现实社会里面的诱惑和考验对于二人来说挑战挺大的。

在电视剧里能让人信服的爱情要么是未经考验的,要么是经过考验后变成了苟且的。高玉良爱高小凤,祁同伟爱高小琴,郑胜利爱宝宝,周正爱林华华……经不起考验的婚姻几乎注定失败——这很像我所感受到的现实。貌似大多数的中国式政治家庭和富绅名门家庭失败婚姻都有个特点:就是两口子在婚姻已经失败后还倔强地住在一起,甚至伪装出恩爱的假象,从陈羽凡白百何,到李达康欧阳、高玉良吴玉芬,莫不如此。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再谈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和《万历十五年》书中所描述的一样,贯穿人民的名义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一把手的绝对权力是腐败的根源。《人民的名义》貌似一直在很努力地探讨这个问题,并在最后给出了一个在目前条件下已经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让强势的易学习去制衡李达康。看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没有易学习怎么办?如果易学习不够强势怎么办?如果易学习变成祁同伟怎么办?另外,谁又来制衡省委书记沙瑞金呢?纪委书记如果是高育良怎么办?检察院长如果是肖钢玉怎么办?我们怎么能保证沙瑞金不变成下一个赵立春呢?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发生,因为爱打篮球的沙书记的到来,网球场已经悄悄变成了篮球场。更让人后怕的一个角色是赵东来。他本来和祁同伟一个系统,莫名其妙就成了侯亮平这边的人,我估计其中陆亦可的美色起了很大的作用。敌有高小琴我有陆亦可,可是如果我方没有陆亦可怎么办……如果赵东来和祁同伟穿一条裤子,那就意味着公安系统的全面腐化。那样一来,公安系统可能就不是微博发发牢骚那么简单了,可能真的就发飙了。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人民的名义》走的是以德反腐的路线,靠的是侯亮平这样刀枪不入的完人,甚至是圣人,而不是制度。侯亮平反贪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给死党陈海报仇,而沙瑞金的动力则有些不可描述:清除前任的旧势力。从对赵立春的清算到提拔易学习,到拆除赵家的美食城,都与这个逻辑有关。在剧中,人物的行为动力来自于上层阶级的情感和利益,与制度无关,更与媒体监督或是人民的利益差之十万八千里。现任以高尚的名义否定前任的任命和建筑,这也是中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根源。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前言里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以剧中人之人物设定,辅以《万历十五年》为史鉴,细思当下之现实,有没有一种“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当下而极”的错觉?各位看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再说人民的失败。说到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个概念:何为人民,何为公仆?我觉得哈,郑家和大风厂的职工一样,都是人民,哪怕挂了董事长的头衔也一样,都要面临企业的破产,为医药费发愁,被人欺负。而公仆则是赵家,是侯亮平,甚至是林华华。公仆的衣着虽然千篇一律,但不用为住房、交通和医疗发愁,从物质上来看,人民在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仆们则处于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王文革和陈海都为了工作重伤住院,但二者享受的医疗政策完全不同。但公仆们的共产主义也就是能在国内享受,走出国门,达康书记和高书记的工资连女儿留学的学费怕是都负担不起吧?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各位人民必须清醒,在我中华,不是没有共产主义,只是你是人民。

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考量,公仆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界限很清晰。人民不可霸王硬上弓强行越界,陈岩石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当工人和拆迁队对抗时,是陈岩石充当协调者,当郑西坡被警察抓捕后,是陈岩石安抚双方的情绪,甚至当王文革对公仆们彻底绝望时,还是陈岩石充当肉票让其绑架自己,并间接为此付出了生命。但是最实际的问题是,陈岩石死了之后,还有谁来充当人民和公仆之间的传声筒呢?没有了,网络的删帖和那个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的信访办窗口,象征着人民就此失去了抵达天听的渠道。

最后说人性的失败。和郑乾一样,孙连城是另一个小角色,虽然信访办的窗口是他修的,但他热爱天文,热爱星际云海。侯亮平把京剧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高书记爱好万历十五年、书法和张大千的画,而其他公仆,我甚至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文化和精神上的追求。《人民的名义》里的公仆群像,就像《万历十五年》里的海瑞一样,实在是无趣无味至极。

说到海瑞,黄仁宇对他的评价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在李达康、侯亮平甚至是易学习的身上,我们都能见到海瑞的影子。然而,黄仁宇对海瑞是持否定态度的,海瑞也是《万历十五年》里的失败群像之一。再说回孙区长,在被李达康批评不作为的时候,孙区长甚至不像其他公仆那样满脸堆笑唯唯诺诺,而是拍案而起:爷不伺候了!最后,孙连城这个还残留着一点人味的公仆去了青少年宫,做了孩子们的天文辅导员——孙连城的这个结局,让公仆的队伍更纯粹了,让《人民的名义》变成了一出精彩的童话。

结尾处得说说网上的戏言调侃:说应该将人民的名义改名为家族的荣耀。因为里面的人物设定是:银行行长的老公是市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的老师是政法委书记,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反贪处长的妈是退休处长、姨夫是省政法委书记,反贪局长的爹老检察长,反贪局长的领导以前被反贪局长的爹领导,反贪局长的爹从小看着省委书记长大!所以网上很多网友觉得这部剧不该叫《人民的名义》,应该叫《家族的荣耀》!我个人觉得,《人民的名义》在反腐的同时发挥的一个显功能,就是揭露了父业子继的不平等性。网友当然反对赵瑞龙利用赵立春腐败发财,但网友同样质疑陈海继承陈岩石位置的合理性,同时对陆亦可、高良玉、吴心仪之亲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的同构表示不理解。在一个省会城市,这种密集同构的关系易于形成权力垄断,出现家族或泛家族关系对权力关系的侵蚀。再加上“汉大帮”和“秘书帮”错综复杂关系的交织,这种冲击,极易伤害网友的玻璃心。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之间。如若大家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大家多多交流。我是胡子张,我在胡子故事等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人民的名义》和《万历十五年》一起看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l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