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这边,连折两员大将,军中“大为震恐”。谋士沮授趁机献策,核心思想是:咱人多(北军),但单兵素质可能不如曹操的精兵(南军);他们粮少耗不起,咱粮多拖得起。所以,打持久战,熬鹰战术,把曹操熬干!(“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军;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史书轻飘飘一句“绍不从”。
等等,袁绍真没“从”吗?看看时间线:四月开打(白马之战),八月袁绍才磨磨蹭蹭挪到官渡门口扎营。从黎阳到官渡,直线距离不过百十里,急行军一两天的事。袁绍愣是走了四个月!这哪是“不从”?分明是“太从”了!他像只谨慎的巨龟,把前面冒进被剁了爪子的教训嚼碎了咽下去,步步为营,全军抱团蠕动,稳得让人窒息。曹操那些“声东击西”、“诱敌抢辎重”的鬼点子,在这种铁桶阵面前,全成了打在棉花上的王八拳——无处着力,只能步步后退。
让我想起了战国末年那位低调的“拆迁办主任”——王翦。这位爷,堪称“灭国专业户”,赵、楚、燕(还有他儿子王贲灭的齐),战国七雄一半折他手里。但因为打法太“朴实”,缺乏“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之类的热搜素材,后世评书先生都不爱提他。孙子说得好:“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王翦就是那个把“正”字诀玩到极致的人——稳得让你绝望。
当年秦始皇想灭楚国,问王翦要多少人。王翦眼皮一抬:“非六十万不可!”旁边的“小鲜肉”李信一拍胸脯:“二十万足够!” 嬴政一听,乐了:还是年轻人有干劲!王翦?老棺材瓤子,回家养老去吧!
结果呢?李信带着二十万秦军嗷嗷南下,被楚国老狐狸项燕玩了一手“诱敌深入+回首掏”,揍得满地找牙,七个“都尉”(高级军官)脑袋搬家。嬴政这才醒过味儿:原来灭国不是打游戏,开“无双”也得看对手血条!赶紧备上厚礼,去请老王翦出山。王翦没废话:“六十万,一个子儿不能少!”
拿到全国兵力“至尊VIP卡”的王翦,干的事能把人急死: 大军开到楚境,对面项燕也带着全国之兵严阵以待。好戏开场?不!老王下令:挖沟!垒墙!当“钉子户”!六十万精壮汉子,每天吃饱喝足,练练广播体操(投壶游戏了解一下?),晒晒太阳,日子过得比国企疗养院还滋润。楚军天天在营外叫阵,骂得花样百出,秦军就当免费相声听。
王翦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甲方爸爸(秦始皇)给力:秦国已基本统一北方,钱粮管够!而且嬴政对老王绝对信任(换刘邦试试?早“夺符”八回了)。
乙方(楚国)内耗严重:楚王在后方挠头:这仗打不打?粮草快没了!项燕你是不是怂了?政敌趁机煽风点火:“项燕拥兵自重,想当楚王啦!” 流言蜚语满天飞。
项目管理滴水不漏:六十万人,吃喝拉撒,粮道就是生命线。项燕肯定派人去“断粮”,结果呢?老王把后勤看得比眼珠子还紧,项燕连根毛都薅不到。韩非子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王翦把“密”字刻在了粮道上。
就这么耗啊耗,耗了一年!项燕终于扛不住了:家里快揭不开锅,老板天天催命符,士兵们思乡病泛滥…撤吧!结果楚军前脚刚拔营,后脚秦军的“疗养院”就炸了锅!憋坏了的秦军,像开了闸的洪水,嗷嗷叫着冲出来。楚军哪还有战意?项燕兵败自杀,楚国主力瞬间“灰飞烟灭”——这场景,像不像一群憋了一年的饿狼扑向撤退的羊群?
王翦赢了吗?赢了,赢得毫无悬念,赢得毫无“戏剧性”。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王翦就是活教材:先把自己整成个铜豌豆(不可胜),然后蹲在墙角,等着对手(楚国)自己把肚子疼(可胜之机)憋出来。这战术,看着笨,实则大智若愚。换个愣头青,早被六十万嗷嗷待封爵的骄兵悍将反噬了;换个抠搜的老板,也早被这“天价疗养费”吓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