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能会写的很长,这是我三天思考出来的东西,一周前我还不懂,现在思路渐渐清晰。从大的方面说起,过程中可能用球球大作战一个游戏做类比。好了,现在开始。
最大的层面,就是一个目标——挣钱。如果觉得不想看,那现在就可以退出去了,之前自己总是喜欢谈诗和远方,总是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身边的人全都是说我不落地,这一次想明白了,落地了。从一个目的出发思考两个关键要素。怎么做才能挣钱?
答案是两个字——买卖,可以随便举例子,任何钱都是这样挣来的,传统商人买卖的是货物,随便举例子衣服、文具、电子产品、床上用品、厨具等等。无产阶级买卖的是时间,销售、文案、广告、保安,无论哪个岗位都是卖出了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成果,交易员、设计师、咨询师,这些更有创意和灵活多变的职责卖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指向的是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收入更高(功劳),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基本工资(也就是苦劳)。
从买卖继续想,延伸出的事挣钱的公式,买卖之间的差=单品的利润×流量×成交率。当然很多生意的公式可以适当变形,比如上班族,就是一个月得工资(利润)×1×1。自己是什么岗位就响应的改改数值就好。
接下来从这三个数值开始思考,怎么让乘积变得更大?单品的利润可能不好提高,毕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成交率可以靠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来达到相应的提高,不过也是很有限。只剩下流量。接下来展开讲流量。
实体店讲究的有客流量,旅游景点有人流量,各行各业都在增加自己的人头量,为什么微软做的最大,因为他用户最多。为什么微信最大,因为他用户最多,而且都是从QQ上搬过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随便列举。(好像忘了强调用户粘性)
说到这,商业的世界里没有哪个项目是不缺流量的,流量多就是道理,在这里可以用球球大作战类比一下,玩到后期基本上没有可能翻盘,第一和第二的体重往往差了几个数量级,球球的吨位就可以当成流量。游戏初期,大家都在做摩尔运动没有固定的方向,只是为了吃豆豆,能做好的就是防守不要失误成为牺牲品,玩的不好的被吃掉了,玩得好的把对方的流量抢了过来成为自己的。吃人也好,扫豆也好都是为了争第一。然后可能出现第一第二的争夺。当第一吃了第二,这条赛道基本就算定下来了。
说完游戏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然后重点讲流量和粘性。有粘性的流量才是最有用的,没有粘性的流量没啥用,这个了解吧?
在这我想举个例子,罗振宇,我13年就知道他了,算是第一批用户,当时他在优酷上每个星期讲一本书,我听的真的是有滋有味。的确实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他做视频是为了什么?引流,在优酷这个平台上引流,从别人的流量池引导到自己的流量池。当粉丝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好像从大水缸里wai一盆水。这盆水就是他自己的用户了。再在得到APP上好好培育。接下来用的就是裂变营销,用户带来新用户,打广告的钱就省下来了,全都用来服务自己已有的用户,接下来带来的弊端是什么呢?
用户群体越来越大,参差不齐的质量,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只能提高利润,因为流量假设不变了,成交率也假定不变了。当利润提高也不能挣钱的时候。罗胖子有一次出山,在爱奇艺上开始了新的引流过程。这次的布景更精致,看上去也更像是大制作,至少和几年前的罗辑思维比好了很多啦。
好!以上是我理解到的商业模式,接下来说说我做的事,认同我上面说的可以继续看,不认同的可以离开了。
狼师爷做的社群空间站玩法很多,我能理解到的第一步是引流,没错,我承认我也在引流,为了保证用户的粘性门槛是20块钱,成为站长是980元。这个事情的定位是解决微信群管理的问题,微信官方也对于微信群的问题很头疼,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怎么更好的管理。目前社群空间站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在从微信的大水缸里wai水的阶段。
接下来可以说说我看到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每一个生意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滴滴打车解决了打车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摩拜单车解决的是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外卖软件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社群空间站解决的就是找人的问题,一个群的群友也会有身份认同。
初期是卖付费会员,卖站长。第二阶段小程序上线可以用来管理群,可以用来找身份认同。第三阶段用来商家入驻,相当于对微商的管理,因为目前的现象就是在微信上做生意的比在淘宝上还多。整个架构,整个玩法,站长是很挣钱的,前期中期,后期都一样。不信的话还可以举个例子,猪八戒为什么能成佛???
唐僧金牌领导,成佛没问题、悟空业务高手,成佛没问题、沙僧脏活累活全包了,有苦劳,成佛没问题、猪八戒呢?真的是躺赢啊!
社群的架构有想了解的加我微信,13091248875
我只和信任我的人一起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