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骂尸虫文》中说:“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他所骂的“尸虫”,就是那些嫉妒别人有福、庆幸别人遭难的人。
斯宾诺莎也说:“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
两位先哲虽时空相遥,却又似灵犀相通。 他们的话,击中了人性的同一个弱点——“见不得别人好”。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容人之量,却并不常见。歌德在《浮士德》中说:“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这块灼煤,灼伤了发现美的眼睛,熏黑了萌发善的心灵。
嫉妒是心中的暗谷,欣赏才是胸中的辽原。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有句最有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欣赏,是一面镜子,认识了别人,也照清了自己。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正视差距,虚心学习,恰是自我提升的起点。
可见,一个人要想变得优秀,恰恰始于懂得欣赏别人、欣赏对手。这种欣赏,既是不甘人后的动力,亦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最终成就的,是敢于亮剑、一览众山的胆识与气魄。见不得别人好,就是在拒绝自己变好;欣赏别人的好,才能迈出自我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看似只是认知上的一小步,却是跨越人性狭隘的一大步。
孔子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成全自己,首先舍得放下自己;以成全自己的心,先成就别人的梦,焉知这不是在成全自己?一心嫉妒别人的人,心里只能容下自己;一心成全别人的人,心里能安放下整个世界。
爱默生说:“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每个人“为美而生”的眼睛里,应该有自己、有别人、有世界。 认清自己,是一滴水的清醒; 欣赏别人,是半桶水的觉悟; 成全别人,是一片海的胸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