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不是学生的专利,曾有一勺鸡汤说,“人生处处是考场”,引申开去,就是“学不可以已”,因为要应付这无处不在的考试啊。老师更要不断地学习,只是不像学生那样正经八百地坐在教室里学,坐在考场里考,但老师的压力不见得比学生的小。
老师的压力来自于知识的快速的更新换代。过去有句话说,一个人大学毕业,吃老本,五年本就吃没了。现在则更快,上到大四回头看大一所学,发现不少的东西已经过时很久了。老师所教学科的知识更新没有这么快,但教学模式思路方法以及考题样式的更新速度,却不等人,变化倏忽,老师们稍不注意,就能发现自己落伍了。
老师的压力来自于思想领域的挣扎与纠结。老师应该是最敏感最早觉醒的一群人。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资讯渠道的逐步打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以及各类思潮的冲击,老师最先开始审视现实,反思自己,最先开始对自己已有的文化体系进行自觉地反动。自我否定总是很无助很痛苦的,但哪一类生命体的重生不得经过炼狱般的考验呢?
几十年来认为是无比正确的,后来慢慢产生怀疑以至动摇,最终至于全部否定,这是自我革命的必由之路。否定旧我,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以及思想价值体系,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人得对自己的过去来一个甄别,得摒弃旧有的体系,慢慢接受新的思想,建立新的体系。
老师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的俗务。此话怎讲?所谓的继续教育成了许多老师的噩梦。有人说这也是学习嘛,相关组织花大力气搞的这个学习活动怎就成了老师的噩梦呢?主要还是因为不实用,且花时间。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了,有些方法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有些思想不符合今天的学生实际;且十分地耗时间。大家试想,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又不大实用,谁还能学得津津有味、入脑入心呢?俗务还包括各类表格及统计数据,一会儿是个人信息统计,一会儿是继续教育情况统计,一会儿是获奖情况统计,隔三差五就要统计个什么,老师们都很气愤也很无奈,什么时候能有个完?是不是有些人的工作就是布置别人填表玩啊?
俗务还包括老师要去干与社会其他行政服务部门相同的工作,比如扶贫攻坚,比如文明创建及其他应付各类会议、检查、评比等。学校要出人出钱出物去扶贫,学校里时不时地开展个捐书捐物捐款什么的,就当是为扶贫做的一部分工作。学校隔三差五派一队老师穿上志愿者服装,手持小红旗,带上卫生工具,到街头去打扫卫生,或者到十字路口去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有个资料说一位校长一年里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通知八百多份,每天至少两份。
这些俗务本不算啥,老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该与社会脱节,问题是诸如此类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表演,成为一种负担,比如,去街道打扫卫生时需要摆个Ross,拍照存档上传(至于做了多少活儿则一概无论),否则,你做没做关心此事的人咋知道呢?
浸泡在繁杂事务里的老师还要天天上课备课,这不是学习吗?这还不算学习。因为有不少的老师满足于只读教学参考书,满足于翻阅各类现成的教辅资料,满足于依赖参考答案,觉得把这些弄透就可以上好课了。可是教材陈旧,教学思想老套,已经与现实中的教学对象严重脱节。老师们常常感叹学生不好教了,自己再怎么努力,课也上不好。其实那是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你努力得严重不够,课还没有用心准备,也没有备到学生心里去,你的课没有自己的东西,全都人家的东西,没有一点原创的因素,没有一点新鲜独到的发现,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老师当然不能因为压力太大就放松自身的学习,学习完全是自我觉醒自我救赎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用来形成老师自己的思想、文化、知识、价值体系的社会生活,有些已经过时,有些正在过时,有些即将过时,老师需要不断地吸纳新鲜空气,广泛涉猎有生命力、有时代气息、有真知灼见的好作品,重新思考、探索、架构自己的体系,方能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