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坐听了六节《孔乙己》,六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这些课,心里波澜起伏,有很多感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有读者意识,那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听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感受才是一节课的归宿,效果如何也是通过他们来体现的。但是,老师们在设计课的时候却丢掉了最重要的接受者,忽视了教学对象,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标新立意”上,导致教与学两层皮,课堂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当然,教师的用心与否也充分体现在课堂上,这一点谁也做不了假。
有两位老师都用到了丰子恺的漫画,其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漫画中找孔乙己,然后再去文中找证明。学生很准确地找到了画中的“孔乙己”,也很准确地找到了文中最具证明力的一句话“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课堂推进很顺利。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应该是先读文章才能指认丰子恺漫画中站立的那个人是孔乙己,而非先知道是“谁”,再后去文中“求证”。
留一个问题继续思考:如何巧妙地让课外资源为教学服务?所用要有所效,而非为用而用,画蛇添足。
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着两个极端:
太少,一节课就讲了一个问题。比如,社会环境的作用。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对语言深入的赏析与感知。
太多,课内课外一把抓,从头到尾满满当当,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答间多是老师的“给”,缺少学生的“思”,教与学之间还有距离;
要立足文本,明确定位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这几节课大都是围绕三大环节“理情节、析人物、探笑艺”设计,思路很清楚,关键是“如何教”的过程中,怎样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读透文本。问题的设计是有目的的,毫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大可删去。比如:孔乙己到店喝酒是借酒麻醉失意的灵魂吗?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但是就当下的这群学生来说,他们不好理解。从学生的表现看来听课效果不佳,参与度不够,他们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引读与指导。可以采取”以读促教”“赏读”等方法深入文本去教。
有一位老师的设计很用心,她抓三个关键句拎起全文的切入点很好,但是后续问题的设计没有跟进,没有体现梯度层级关系,问题之间缺少勾连。加上课堂语言不够凝练,有点拖沓。导致关键语言解析的过程太浅,匆匆而过没有落实。中间赏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几个小问题都是重复的,且存在着问意不明,指示性不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
第一句话: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以辐射解决那些问题?
第二句话:使人快活,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后文“探笑的深意”,感受看客的麻木,世态的炎凉。
第三句话: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何为“大约”,何为“的确”矛盾之中又包含着那些深意,领着学生去研读文本,去感受。
把那些零碎的问题排列出来,归类,勾连成几个主问题,避免出现松而散,多而碎的设计。
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需要锤炼。一节课40分钟,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与课堂有关,与教学有关,与语文有关,课堂语言凝练简洁,才能让环节间的过渡更自然,整节课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语文的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