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又一
时光一去如梭,转眼我从高中踏进了大学。《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是我从高三的时候开始看的,后来读到一半因为高三学习时间很紧张就放弃,没想到这一拖就是拖了半年。说实话,看书看到一半后过段时间再去看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因为自己看过前面的内容不愿再花费时间重新仔细的看一遍,另一方面,如果不仔细的看前面的部分只粗略的看一遍就会使自己融入不了书的世界中。然后,我就想办法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后还是没办法就直接从上次截止的地方再看起,只好凭着记忆去回忆前面的情节,看了一段时间还是能想起前面的情节。
我个人看书吧,很有自己的一套看书的方式。因为我小的时候很少看书,总是喜欢玩,所以没有养成系统性的看书方式,所谓的系统性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看同一类型的书,比如看历史就集中看历史,从商周一直看到清朝,《诗经》、《论语》、《吕氏春秋》、《史记》、《三国志》、《明朝那些事儿》。我呢!是这样看的。从第一本书(第一本不算)开始,第二本书就看第一本书中提到的有名的书,第三本看第二本提到的书······以此类推。虽然这样看书很杂,但是因为我看书的时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良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记笔记,一边看一边记,我记得不是那种只要是有名的话都记,而是记那种我自己印象很深刻的内容,而且有的时候,看书看到有段内容很有意义的,我也会自己拿起手中的笔去自己总结,这样我感觉很有趣,既不让自己因为给自己很重的读书压力而导致自己不想读书,也不会感觉没有学到东西。我个人认为,看书嘛,就是个随性,没有必要怀着必须学到东西去看,很多东西不是看完就能马上体现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的反哺给自己,比如,你做一件小事想不通的时候按照书中的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接下来,我就讨论讨论《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我现在在宿舍里一个人听着bigbang的《If you》在写读后感,不要说情调不搭,情调搭不搭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说了算的,每个人都有不同。
我个人说书的单位喜欢以部记,而不是本。一部书的结束才是整个故事的结束,而一本书的结束不一定是整个故事的结束。
“对啊,孙少安不能就此而甘愿沉沦,他还应该像往常那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这是孙少安为了帮乡亲们度过生活的困难期而扩大砖厂后,因为种种原因破产,作者写到的独白。此段话在文中出现过很多次,是我最喜欢的话。是啊,不管生活有多么的困难,面对挫折总是要重新振作,扬起鞭,呐喊着向前走。
我看说的习惯总是把书中的人物与我周围的人相对应,模拟自己是生活在书中的场景,我该怎么做,这种方式是我很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军事领域这种方式叫做沙盘。孙少平,像我二舅,但是结局没有孙少平那么悲伤,他的性格像孙少平,读的书很多,明白很多的人世道理,我很崇拜我二舅,另外,我感觉我也很像孙少平,我喜欢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喜欢泛谈理论;我喜欢坚持,不喜欢只坚持一半;我喜欢谦虚,不喜欢咄咄逼人;我喜欢让别人说自己好,不喜欢自己夸自己;我喜欢选择性的接触新事物、新潮流,不喜欢任何新事物、新潮流都接受;我喜欢读书,不喜欢读死书;我喜欢与人斗,不喜欢与人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若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现在,我想重新说说这句话。在大学中最容易失去的是什么?是理想,是目标。对,没错,在我周围,大一的同学里现在就开始有人堕落,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堕落,二当他想重新振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在人生的低谷,看着那千米的峭壁,他失去了勇气,只好就此堕落,重蹈覆辙,直到终生。讲个故事,我有这样一个朋友,大学开学的时候,我们一见如故,相同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人生目标,还有相同的勇敢的心。一年之后,他堕落了,每天开始打游戏,那所谓的《LOL》,在我看来,游戏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交的工具,放松的工具,而不是以此为生的,用任何理由来掩饰他堕落的本质。人若没有理想在我看来,就是和畜生没什么区别,不,牲畜,不,用《平凡的世界》较文明的话,那就是牲灵。他会没有任何骨气的对你点头哈腰,对你叫“大哥”,他的忍让不是宽容而是自卑。后来,我挽救过他,可是失败了,或许他不需要我的帮助,因为他自己想走自己的路而已。
这是我书中学到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这样,下周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