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亮了,我睁开双眼,窗外依然有雨声,滴滴答答的,像一场无边的忧愁。我不喜欢冬雨,除了潮湿还有透彻骨髓的寒瑟,然后是满街的湿漉漉,流浪动物的毫无遮蔽……我宁可它变成雪或霜,我喜欢白色精灵蒙住万物的姿态,那才是冬日里大自然的美丽剪影。
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彻夜的难眠,满心的焦虑,冗长的思索,无缘由的拖延……,我甚至无法解释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由什么引发的,但是我知道,至少有一点,所有这些的发生都是因为内心不够淡定从容,不懂使用内在自我的力量,或者说内在力量本来就不具足,以至于稍微有些外在环境的波折都会引发内在革命的震动,紧接着是一系列的不知所措,于是焦虑和拖延诞生。
朋友说了:快了,黑暗很快就会过去,马上就要见到光亮了……其实我非常明白朋友的鼓励和安慰,我懂的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可是如何改变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每一次下定决心的时刻,都是一场战斗的开始,我知道我已经无处躲藏,无论加紧尾巴,还是裹紧铠甲,都要投入其中,直接面对事态 。
我已经读了几十页能断金刚这本书,我知道金刚的无坚不摧潜质,但我还没有拿到属于我自己的秘笈,更不能能领悟悉达多的智慧,因为我无法斩断烦恼,更不能清静身心,我止不住去思考:我如何才能创造出财富,如何养活我自己,以及如何照顾一群猫,但又不能失去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我想了很久,从来得不出结论。
罗奇格西说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对我来说这话简直是虚无的妄想,佛家不是说有舍才有得么?然后他又说世上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顺着他的话语,那么我所对于人或事物的评判则都是我自己内在的折射,就比如我讨厌下雨,是因为我看不到它带来的优点,却又阻碍了我探索生活的步履么?
就从我讨厌的下雨来说,其本身是中性的,空的,而所有对其情感的投射都来源于我们自己大脑的意识,那么我的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多年的经验,累世的业力么,这又是如何镌刻在我的意识里面的呢? 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铭刻?是一种随时间而过痕迹,还是其他?我们为何要铭刻这些意识呢?
我的问题很多,比金刚经里须菩提的疑问还要多,换做我,我会向佛陀问无数个何以故? 佛陀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是中性的,空的,我们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觉,都来自我们自己内在投射,这种投射有些是潜意识,有些事是过往经验,有些是幻觉,我们不小心所做的事或者言语都会是这些意识的源泉和种子,所以我们尽量去铭刻好的,让我们自己和他人感觉舒服的意识,然后我们得到的回应和看世界的感觉也会是美好的,这个结论类似于中国的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要学会去埋植美好的种子,然后铭刻出好的意识出来,这样我们看待事物的眼睛和感觉就会不一样。
道理似乎有点懂,但是从埋植种子开始,这个培养太漫长了,我无法安住于当下,无法培养这份意识的觉知,所以等不到种子发芽长大,更无法洞察这份美好种植之后开花结果的福德,所以我的意识里依然是过往种植的焦虑和不安。
而净化过往这类噪杂意识的办法,按照佛家理论,要先培养禅定,然后借由宁静生出自由和般若智慧,然后在空性中种植美好和慈悲,然后收获福德以及财富。
像我这样容易焦虑着急的,如何培养禅定呢?先不管钻石是巴西矿产,还是孟加拉矿产,我还需要继续阅读下去,找一找是否有更符合我的钻石解药呢。
突然发现,现在的自己不再拘泥于问题本身,慢慢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积极的有动力去解决问题了,算是一个小小进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