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染个头发怎么了?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一阵子,大家对于头发这件事的关注度非常高。
哪个男明星换发型啦,哪个女明星剪了短发啊,都能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其中,有一个非娱乐圈的小姑娘,甚至因为染发连续上了两三次热搜。
相信你一定也被霸屏过,是的,她就是黄多多。

黄多多只是染个发而已,为什么会频繁上热搜呢?因为这件事的争议实在是太大了。
网上的评论区里固然有一些赞美之词,但更多的还是质疑和指责:
“一点孩子样都没有,长大还不知道会变成啥样”;
“这么小就染发了爸妈也不管,我今年19了我妈还不让我染发”;
“这个发色真的显老,看上去跟老年人一样,染了有什么意义呢”;
“能不能别炒作了,真受不了”
......
当然,更难听的评论我没有放出来,看完了我只想弱弱问一句:人家只是染个发而已,碍着你什么事了吗?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波人,永远自信满满地将自己置于某种道德高地上,看见什么不顺眼的人和事,都要骂上一通,甚至鼓动别人强行迎合他的观点。
可是,每天不顺眼的事那么多,你们到底累不累啊?
而且,实在看不惯,别过头去不看就是了,多多染发一没犯法,二没影响到别人,你们有什么资格对她评头论足呢?
2.
>>> <<<
剃光头是给你个教训。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他们忘了。
这些骂骂咧咧的大人,请认真回忆一下你们小时候,难道:
男孩子没有痴迷过蜘蛛侠的那道帅气衣服?女孩子没有对妈妈的高跟鞋向往过?没有拿起妈妈的口红摸了又摸?
当我们还是一点点大的时候,就有了对于美的一种迷恋,我们想让自己在孩子群中看起来不一样,我们渴望得到一点点的关注和羡慕。
然而,很多既蠢又坏的父母,总是以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无情地将这些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应该庆幸的是故事主人公并不是我:
那时候邻居家的一个姐姐和朋友出去玩,两人一时兴起就一起约着染了发,没想到回到家后,这个姐姐的老妈看到了大发雷霆,大声咒骂道:小小年纪就学着染发,以后是不是要上天啊?我看你那朋友肯定不是什么好小孩,学习成绩一定很差吧......
更可怕的是,这个顽固的老妈看到女儿一直不吭声,认为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直接用家里的剪刀将女儿的头发全剪了,参差不齐,跟光头没啥区别。

附近的大人看到后都觉得好可惜,这个老妈还一脸得意洋洋:小孩子不学好,剃光头是给她个教训。
幸好那时正值放暑假,否则我估计这个大姐姐应该都不会去学校。
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是否给她留下了童年阴影,但是,现在这个大姐姐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孩,她经常带自己的儿子去剃一些炫酷的潮流发型,并且逢人就说:看我儿子多帅。
多么庆幸,小时候受过伤的她,没有长成她最讨厌的模样。
3.
>>> <<<
好奇心是个魔力弹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探寻的需求特别强烈。”
父母们越是干涉和阻止,孩子越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越是得不到善不罢休。
抽刀断水水更流,越是恶意阻挠,孩子的对抗情绪反而越激烈。
应采儿曾在一档节目中就曾经透露过自己的育儿苦恼:“你越让他干嘛,他越不干;越不让他干的,他越要干。”


于是,聪明的采儿反其道而行:
面对家里容易夹到手的柜子,家里人的建议直接把柜子封起来,这样就不会伤到Jasper。
但采儿偏不这样干,她直接把Jasper叫到她面前,让他把手伸出来,然后直接把Jasper的手往柜子里面一放一夹,小小年纪的Jasper立马疼得哇哇大哭。
但是,这种育儿方式的效果也很明显,从那以后,Jasper再也没碰过这个柜子。

这就跟教育小孩不要玩火是一个道理,在父母陪伴下的安全范围内,主动带孩子认识火,并让他见识到火的威力,总比孩子一个人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要强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从小短头发穿校服的乖小孩,在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突然爆发性地去染发纹身和蹦迪,因为在童年阶段被压抑太久,由此产生报复性的快感。
所以,多跟孩子说“你可以,我支持你”,别让孩子成年后用伤痕累累的经历去尝试,只是为了去弥补童年里未被及时满足的那一点遗憾。
我相信,从小就被美和爱浇灌的孩子,长大肯定不会太差。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互动:你第一次染发时多大了?
(原创不易,走过路过的小可爱,点个赞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