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网上购物遇到过各种不痛快,费时费力费脑子最后解决的也不很满意,好在我胆儿小,也都只是一些不大物品,所以上的当也没那么大,是在我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最后只不过多费点口舌,经济上基本没多少损失,只是对网购积攒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他们说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话不能完全相信”,尽管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吐槽过不爽经历,但不遇到自己身上绝没有切身体会,有时甚至听过以后就当风吹过一样,会很快忘光光。
以前曾上过的当比如承诺五天内发货,结果过了一周都没有消息,你去追商家,居然说仓库没货,再问什么时候能发,回答“不知道”,而且当时我下的单是“洗染护”一体的生活用品,标明是海外代购,最后又把嘴官司打到平台,平台回复扣商家的迟发货费,一来二去磨的我实在没耐心了,只好点击“退款”,来来回回费了有半个月的周折,花了不少电话费,175才回到付款账户。
自那以后,我就说不在网上购物了,可又经不住这个节那个甩卖的打折优惠,不经意间就忘记了此前的教训了,看到曾经买过的补发际线粉(买一发二)感觉使用起来还方便,就拿起没有被扔掉的盒子,照着它下单,然后就静等快递信息了,倒是按时存到驿站,拆开包装一看又傻眼了,哪里是点一发二呀!正经商品就一件,另有一枚粗糙的塑料发卡,和着我38元就买了那么一件小小商品,要知道上次同样的品牌同样的包装可真真切切是两件同款的,这次咋就变成一枚小小的我并不需要的发卡了呢,你商家当初要说清楚“两件”是这么个两件,或者假如有图有真相,我就另择别家了,绝不会就售在这棵歪脖树上吊死。
现在的人没谁招惹还天天烦着呢,这回有人找上门来,没好气的我就对着商家客服来了个不客气,尽情吐槽吐槽吐槽!谁知人家客服一个劲道歉,说是疏忽客户感受了,只是没有只言片语说到他们是在“偷换概念”愚弄客户,最终还是他们“赢了”,致使我千不情万不愿地接受了那枚毫无用处的发卡。
我在想商家如果本意就是要用“模糊概念”愚弄客户,那我们迟早是他们口中的“鱼肉”,也没有什么办法,你也不会为这么点事和他们打起官司,他们则是能骗一个是一个,直至信任全无后自毁门面。
我这人就这样,属于记吃不记打的主儿,昨天心血来潮就上网点了XX冬枣,明明标的是有名产地的现摘现发的个大,肉厚口感甜的枣儿(朋友曾给我快递过一箱,吃了后感觉名不虚传,也因意犹未尽,索性照着一模一样的名字下单)速度倒也快,Shun丰次日送上门来,打开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枣儿又青又小,味道也千差万别,这会儿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又上了一“当”。
几个月之内像这样不期而遇的“当”已经上过三次了。
人们常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这会儿是正儿八经地提醒自己“以后可不能只管相信网上怎么说了,集市周六也有实物眼见,不如先少买点尝尝,要好吃下周再买也不迟,避免图地域特产、图方便送上门,一下子买上几十块钱的眼不见次品,尽管造一周都消耗不完,还招来家人奚落,一点不合算,这次我下决心切记教训再不犯傻。
也不能总吃堑不长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