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私”最近可有不少大新闻,首先是Facebook(脸书)最近的数据丑闻,可以说在外面闹得满城风雨,因为这次的数据泄露问题使脸书股市大跌,小扎疯狂道歉,评论媒体纷纷指责脸书,特斯拉CEO更是删除了脸书帐号。第二件事是百度CEO李彦宏在某论坛上发表的“中国用户对于隐私没有呢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隐私论”引起广泛热议。
实话实说,我国对于隐私这个理解的确没有国外那么敏感,当然原因有很多,如许多用户对于隐私泄漏的后果并不是太清楚,还有些认为我的隐私又不值钱泄漏了便泄漏了呗。但往往在这其中蕴含了无法想象的数据与利益。
一
嘿,首先我先跳着说;国内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的腾飞速度可以说是快的令人窒息,原因也很多,有的是扶持,有的是模式借鉴以及人口红利,还有的就是数据采集轻松。
很多人爱说免费玩家其实就是给收费玩家的一项增值服务,一个软件为何采取免费制,开放对你有帮助的权限?除了单纯的吸引流量用户量,这些开发商也是要盈利的。更多的还不是因为你作为一名实际存在的用户,会产生一定量的使用数据/习惯,而这些数据以倍数的增加会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是能分析出一定价值。比如说你最近搜了个学校,数据分析后认为你对于教育有一定量的需求,这时候我根据反馈给你投放有关培训或教育相关的广告,这精准投放下你极有可能会点进去进行下一步消费操作。
在实行实名制度后,基本所有软件都采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及绑定,所以都会在数据库保留这些号码,而一旦泄漏(其实国内有关泄漏的新闻不少),你的号码就知道会在什么渠道流入需要的人手中,这时候铃声响起,听筒传来一阵机器生成语音复述者有关金融的推广,而你无奈又习惯的按下了挂机。
二
央视和好多媒体都说个一个类似的例子,为什么一个手电筒APP要获取我的通讯录名单,我的位置还有我的电话号码等等权限?数据无价啊,朋友。撕掉快递单上的信息还不如你卸掉一个没用的软件更容易保留那不多的隐私。
也因为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习惯了安装直接按下一步,我们习惯对于用户协议按我同意,我们麻木么?商家狡猾么?我不好说,好像都有问题。棱镜门事件,让我恐惧自己是不是被监视,可熟悉的生活日常里,却忘记那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了解”我们也越多。
满屏的辣鸡短信滋生了短信防护软件的诞生,都不知道是不是本来就是一种扭曲现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用户年龄层跨度上限和下限的延伸,很多没有一定观念的用户在“套路”下变成了买拐的那个范伟,隐私不断的流失的同时似乎诡异的产生了一种我变得方便的现象。
“我想买的东西总会不自觉的推荐在我面前、很多软件交互体验的提升神速,我点一下充值我父亲的号码都出来了还问我要不要备注下,最近查了下牙龈出血我觉得我要去那个医院检查?”大数据下你我就像裸体行走的人,还笑的很大声。
三
习惯和无奈养成了我填个手机收个验证码就得个红包也没所谓的习惯,反正太阳照常升起,推销电话永不止。
我删不去过去留下的痕迹,当回忆已被生活堆压找不到时,总有热心电话提醒着我以前乱起的“草先生”这个假的真实姓名。我或许不注重隐私的保护,但也请你不要在我没得选择的隐藏的时候说我不需要隐私。
引用人民网的话做一个总结:
首先,用户们或许不介意将个人信息交托企业,但对这些信息能被谁看到,还是希望有控制权,而非让信息暗地里转交无数第三方商家作其他用途。
其次,用户或许不在乎企业知道自己在哪里、爱做什么、爱吃什么、甚至有何癖好,但前提是这些信息的公开不换来无谓骚扰。当前,中国大数据企业最受民间诟病的,不外是信息数据被第三方掌握后,随之而来的大量行销、骚扰、诈骗电话等。
中国虽然去年实施了网络安全法,但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仍欠缺,大数据隐私和采集界限也尚未清晰,这一方面的完善工作,有一段路要走。
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意指现代用户在互联网巨头面前,个人信息赤裸裸摊开得形同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李彦宏的“隐私论”或许只是说出了其他企业无法启齿的老实话,只不过,在隐私越来越廉价的时代,人们“露”给谁看,还是想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的要求应该还不算太过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