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区块链,就少不了币圈,说到币圈,自然就追溯到了这一切的起源-比特币,而说到比特币,你一定知道这位大佬-中本聪,那个神一样的男人(假定他是男人)。“应该把10月31日定为区块链日。”一个社群里,有人给出了这样的提议。十年前的这天,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第一版白皮书。不到3个月,他将白皮书的设想变为了现实。2年后,中本聪选择事了拂衣去,而他开启的区块链世界却渐渐热闹起来。
2008年10月31日,名为中本聪的人在“metzdowd.com(密码朋克)”网站的邮件列表中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论文中,中本聪详细描述了如何创建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子交易体系,且这种体系不需要创建在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可惜的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即便是全是密码行业大神的地方。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受影响,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2009年1月3日,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50个比特币的奖励。
他在区块链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这是当天《泰晤士报》头版的标题。彼时,迫于金融危机的压力,英国财政大臣达林不得不考虑第二次出手纾解银行危机。此时,不单是英国,美国、俄罗斯都如此,糟糕的金融货币体系在全世界蔓延。
中本聪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新体系对旧体系的嘲讽。
当天下午6点15分,创始区块计入公开账簿。区块链1.0时代——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时期,正式拉开序幕。
2010年12月5日,在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期间,比特币社区呼吁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款以打破金融封锁。中本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比特币还在摇篮中,经不起冲突和争议。七天后的12月12日,他在比特币论坛中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提及了最新版本软件中的一些小问题,随后不再露面,电子邮件通讯也逐渐终止。
中本聪极少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在P2P基金会网站的个人资料中,他自称是居住在日本的37岁男性。然而,这一点被广泛怀疑。他的英文书写如母语般纯熟地道,却从没有使用过日语。用他的姓名在网上搜索,无法找到任何与这个人相关的信息。各种迹象表明,“中本聪”(“中本哲史”)可能是一个虚构身份。中本在发言和程序中切换使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并且随机在全天不同的时间上线发言,这显示他或者是有意隐瞒自己的国籍和时区,或者是账号的背后有多人操纵。然而,根据对其语言习惯和时间统计的分析,一些人士认为他可能是一位居住在美国中部或西部的英国人或爱尔兰人。曾在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工作的Laszlo Hanyecz则认为其算法设计过于精良,以至于不像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
望月新一
2012年5月,计算机科学家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认为中本聪就是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Shinichi Mochizuki),认为其足够聪明,研究领域包含比特币所使用的数学算法。更重要的是,望月不使用常规的学术发表机制,而是习惯是独自工作,发表论文后让其他人自己理解。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设计比特币所需的密码学并非望月的研究兴趣。望月本人亦予以否认。
尼克·萨博
2013年12月,博客作家Skye Grey通过对中本论文的计量文体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其真实身份是前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尼克·萨博。萨博热衷于去中心化货币,还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黄金”(bit gold)的论文,被认为是比特币的先驱。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从90年代起就喜欢使用化名的人。
在2011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萨博谈起比特币创造者时表示:“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对这个想法足够感兴趣,并且能付诸实施的,本来只有我自己、戴维(Wei Dai)、哈尔·芬尼三个人,后来中本出现了(假定中本不是芬尼也不是戴维)。”
还有一些其他个人或团体被认为是中本聪的真身。其中包括:
* 芬兰经济社会学家Dr Vili Lehdonvirta及爱尔兰密码学研究生Michael Clear。两人分别否认。
* 德国及美国研究人员Neal King、Vladimir Oksman和Charles Bry。他们曾共同申请注册一项与比特币相关的专利,而比特币项目官方网站的域名bitcoin.org恰好注册于专利申请提交之后的第三天。三人均否认此猜测。
* 比特币基金会首席科学家Gavin Andresen、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创始人Jed McCaleb,或某个政府机构。
* 美国企业家及安全研究员Dustin D. Trammell,但他公开否认。
从比特币诞生到发展到现在,中本聪是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去中心化思想已从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期待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