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可以说是多数人想摆脱,而又有很大难度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拖延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且摆脱拖延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拖延是指对要做事情的推迟行为。拖延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遇到事情开口就是明天做或等到什么时候做。其实这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遇到任何事情不自觉就会按照这种程序进行。
拖延会造成很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当然偶尔会因为拖延获得一点好处,但相比没有拖延立即完成某项事情获得好处是少之又少。但这个“偶尔”会被一些拖延者拿来炫耀,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拖延行为。
要想解决拖延,首先要清楚,拖延不是一天两天行车,当然也不可能一两天戒掉。摆脱拖延,重点不在摆脱上,而是在新的好习惯的形成上。关注点就自然不在摆脱上。
1.分解计划。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容易实现、容易执行的小任务,最好是每一部分完成后都有心理满足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快速进入任务或计划的进程。
2.立即行动。有要完成的任务、执行的计划,最直接克服拖延行为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怎么立即行动呢?就是放下手中非紧要事情,立即开始。立即行动不等于盲目行动,也不是单指身体的行动,对这件事、这项计划的思考也是行动。
3.阶段限制。对于有些计划可以采取分阶段控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后有些小小奖励。
4.每日计划。把长期计划逐步分解到每一天,在前一天晚上安排明天工作的同时,把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放进去,并且完成时间安排越精确越容易实现。
关于拖延症有种生理学依据,这类行为大多由大脑前额叶皮层控制。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同时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所以,要强化这部分脑区的能力,就需要像锻炼肌肉一样不断使用、不断锻炼。也就是逐步强化立即行动的习惯,直至立即行动“根本停不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