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说它的情节记不住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从一九三六年连载到一九三九年初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了冷落。
而《骆驼祥子》的经典化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它的运作方式如下:先是经过大规模的删改,然后在删改本基础上大量印刷,同时经过戏剧影视化的再度改变,向普通大众群体推广普及。
接着又以连环画形式去培养小读者,并在中学课堂上强制阐释培养青春记忆。
通过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骆驼祥子》的经典化,已不再是它的原初状态,而是变成了阐释学意义上的"经典文本"
于是,《骆驼祥子》就从老舍先生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变成了“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社会的矛盾和腐朽统治下扭曲的人性”的革命题材。
非但如此,在伊万·金在把这部小说译成英文时,为了迎合目标语文化读者的主流价值观,甚至重写了小说的结局,并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
而在1982年凌子风执导此片时,为了使电影贴合张丰毅老师与斯琴高娃老师,电影制片厂又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于是,此时的祥子就背负了三重悲剧意义:黑暗腐朽的社会悲剧,个体劳动者的性格悲剧,畸形婚姻的精神悲剧。
然后理论界又探究其悲剧原因,说:一方面,旧社会的逼迫和虎妞的诱骗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祥子的小农意识和个人奋斗的理想则是导致悲剧的一个主观诱因。
虽然贾老师沿袭了这样的说法,但我对此表示质疑。因为在《骆驼祥子》中很多地方都大篇幅的描写了祥子的乡愁。
而这种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的乡愁。
这种城乡杂糅、现实与梦境的"双重乡愁"不仅超脱了作品的叙事框架。而且还流露出老舍超越环境与时代,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
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而这种跨文化焦虑,不仅是故事中祥子从农村来城市的彷徨与无奈,也是我们现代人面对复杂时代的迷失与沮丧。
而种超越时代的对个人主义的深切思考,才是《骆驼祥子》的价值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