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防接到贺局通话,他说正在赶往王金庄的路上,要我等他。
贺局打算把王金庄的农耕技艺整理出来,他说,技术的“技”,艺术的“艺”。讲清楚这一方人怎么播种怎么收割怎么拚地怎么垒堰……我觉得这是个好题目。
以往曾有不少研究太行农耕文化的专业人才向我问及一些问题,我觉得一两句话回答不了,有的我也不清楚还得去问问懂的人。所以都是写一篇文字回答他们。从中发现,根据他们所提问题写出的文字。反响就强烈,关注的人就多,阅读量就大。这些人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思考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贺局是一位学者型官员,我们想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怎么种,他想的是这个地方的整个旱作梯田怎么种。这里有个站位问题,站位高,目光就能看到长远处。所以把贺局提出的问题回答好,往往工不狂误。
晚上我跟钢勤说了和贺局会面的事,钢勤也觉得这是个好题目。
还说我的简书里已有这个方面的,那我下一步的努力,就朝着这个方向,把没写过的农活再整理出来。连同之前写出的一并收进一个专题里。
专题名暂用《农耕技艺》以方便查找,如果发现哪篇有用就把它逮出来,让钢勤和树梁哥给砍三斧或许就不赖了。
这里有两个思考,一是用说明的方式,专门讲农耕技术,做成一个纯技术含量的教科书,看到这本教科书,不会种地的人就学会种地了。二是用作文的方式,除写写劳动技术外,也写写作者的体会,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风格稍微灵活自由轻松一点。
贺局打算招集村里的“秀才”们来集体完成这件事,那就等碰碰头,看看各人的思路了。
不管最终以何种方式何种风格成书,我先把简书有关小文收在一起作为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