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大约是1980到1987年,
那个时候,农村年味特别浓。
从腊月二十一直到正月十六,一片欢天喜地,普天同庆的新年。年味浓得化不开,家家户户都是万象更新。
廿三扫舍,家里的大人,会把日常脏乱差的家,收拾的干干净净。
从集市上买的报纸,贴在墙上,把灶烟熏黑的墙壁遮住,新买的年画贴在墙上,整个屋子一片光明放亮。这片光明能持续一个月。
手巧的人,用红纸剪了窗花,贴在窗户的一角,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灶王爷的年画挂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一直年三十,大人几乎天天去赶年集。我现在想,他们也是趁机去玩玩,好比现在人过年去旅游。
这些日子的集市,叫赶年集,而不是日常的赶集。比平常多上一个字,见面问候语是,又去赶年集了,又和年集这三个字,把年味充满整个宇宙。
平常一年到头都是穿旧衣服,到了年,小孩子总算能穿上新衣服了,主要是小孩子长个了,旧衣服实在没法穿了。
手头不宽敞的大人,仍然是把去年穿了几天就放起来的衣服又拿出来穿上,看起来还比较新,其实已经穿了好几年了。
既使是日子过得再紧张的人,也会咬咬牙,狠狠心,奢侈一把,割几斤肉,买几斤鱼……买点小孩子吃的东西。大新正月里,客人来玩,拿出来招待客人。
日常饿的肚皮贴着脊梁的肚子,总算能够吃点东西了。饭桌上能够有点菜,有猪肉,鸡肉,鱼肉……。
男人能够喝点小酒,女人能够梳妆打扮,小孩兜里能够有点零食。
过年的十来天,一片热气腾腾,到处欢天喜地,每个小孩都穿着新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微笑,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喊,过年好,回答的人也是幸福满满地回应过年好。
那个年味,沁人心脾,润人心田,既使是空旷的田野中,都弥漫着年味,无论你走到哪儿,年味都包围着你。
可是除了过年这十几天,到农村的街上去溜达溜达,大家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一脸的愁苦。
至于餐桌上吃的喝的,鸡肉猪肉什么都没有啊!连半点鱼腥味都见不着啊!饮料?那都是没有听说过的词。
日常的生活调味品就是一盘腌咸菜而已,仅此而已。
老百姓经常想的是:庄稼能不能丰收,保证不饿肚子?孩子上学的几块钱从哪儿出呢?还上不上学呀?下来干活吧,肚子都填不满,读书有用吗?
至于日常生活的吃穿,那是顾不上想的。能有口饭吃,有口水喝,填饱肚子,饿不死就行了。
手头上有几块钱,那肯定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乱花的,紧紧地握住。
而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大方起来,把日常攒的钱,换成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看的,好玩的……
过去的时候,平常舍不得花钱,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却又大方的花钱。这导致平常的物质极其匮乏,过年的时候,物质相对比较丰富。
两者的反差,哄托出浓浓的年味。
过去的年味是建立在日常的苦日子上,日常太TM苦逼了,过年的时候,把积攒了一年的苦都在这十几天融化掉。
然后再去迎接下一年的苦逼日子,不然真的是活不下去,过年是为了增加活下去的勇气。
现在的生活,日常的物质极其丰富,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穿什么衣服,就买什么衣服。一句话,大家都不差钱了。
日常的生活和过年的生活没有多大区别。随着中国的整体富裕,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也比较好。没有原来那些苦逼日子烘托着,又哪会有浓浓的年味儿呢?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呢?一句话概括,
那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好。过年的日子和平常的日子几乎没有区别了。
还是让年味儿越来越淡吧!好事儿呀!说明中国越来越富裕了!
没有经历过那些苦逼日子的人,真的不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整天在网上骂天骂地,活得象个怨妇。
而农村90岁的老大娘,一脸幸福的说:“这个社会真――好!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缺呀!
俺小那会儿,什么也没有啊!没嘀吃没滴穿!这个社会真――好啊!”
那长长的拖音,反映出老大娘满满地幸福,浓浓地年味。
上面这句话,我原盘记录,一个字也没多加,没有半点夸张。很遗憾,只是拜年的闲聊,没有用心,当时如果用心,手机录像,发个抖音,说不定也火一把。
让年味越来越淡吧!那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