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手对决,开始双方也许差距只一点点,但确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许攸投降曹操后,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袁绍乌巢粮库被烧,溃不成军,于是袁军四散奔走。
袁绍渡河逃跑中,把图书、车仗、金帛全丟下了,只引随行八百余骑兵跑走。
曹军追之不及,但缴获了所有遗下之物。
曹操大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都赏给了军士。
重点来了!
这是我对曹操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一件事。
在图书中检查出书信一束,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
左右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左右当然是兴灾乐祸,简单处理啰!叛徒吗?杀一儆百。
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说:“当袁绍强大到如此时,我也不能自保,何况他人呢?”
于是命今全部烧掉,看都没看,也更不再问。
曹操明知自己人与袁绍暗通款曲,但他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前事既往不咎!
看起来此事很简单,但须有大胸怀才能如此!而且我想曹操一定深刻的悟透了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我们再来看看袁绍。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
如果他能善待一下手下的谋士,何尝会有官渡之大败?!
对许攸未善待,对沮授如此,对田丰亦如此!

许攸的事前文已交待!
再来讲讲诅授。沮授在官渡之战一触即发时,给了袁绍很好的建议:“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曹军;曹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曹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沮授的建议,可以说是句句在点子上。可谓金玉良言、掷地有声,袁绍如若釆取诅授的战略方针,曹军必败,袁军必胜!
可袁绍怎么做的?
他非但没听进半句忠言,呼叫左右:“把沮授锁禁在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是!大战前夕,哀兵必败。但沮授不是一味消极,唱悲歌。而是合理化,带有建设性的意见,主帅必须认真对待。
袁绍不仅没有认真对待,对献计献策的人倍加虐待,这不凉了所有谋士的心吗?
袁绍根本就不懂身边人,也不知怎么善用身边人,怎能夺取江山呢?
相反,我们看看曹操是怎么对待人才的?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
沮授见曹操,大呼说:“沮授不降也!”
曹操说:“袁绍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
曹操对降军谋士置于多高的位置,说:如果能早一点得到你,夺取天下都不足为虑。
沮授是位忠士,对袁绍真是忠心耿耿,可惜遇人不淑,看错了人,跟错了人。
沮授在曹操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曹操怒而杀之。沮授至死神色不变。
曹操哀叹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令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
曹操没有因为他忠于袁绍恨他,还帮他立碑怀念他、追授他。
曹操与袁绍的“领袖智慧”、“领导艺术”,还用细说吗?立马就能分出高下了吧!
最后讲讲料事如神的好谋士田丰,也被袁绍杀了。袁绍当初约定好的,说他输了,就放田丰的。

可败了后,不但没有放田丰,还信了另一位谋士逢纪的挑拨,要杀田丰。
田丰临死前的一席话,对袁绍是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指望活着了。”
这田丰对袁绍的所作所为料事如神。但是他也仍然是忠义之士,可惜他的主子是袁绍,所以一世英名亦无奈,也只能自刎于狱中。
后人有诗说这件事: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有句俗语讲得好: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从许攸、沮授到田丰,都是一等一等的死忠好谋士。可袁绍有眼无珠,不识宝!
许攸为曹操所用,破了乌巢;沮授、田丰的好计谋又充耳不闻。
再拿两个主帅肚量比一比看:
曹操明知自己手下已“出轨”,却一把火烧掉了,所有造反证据,以宽慰手下人。
而袁绍明知道是自己错了,赌局输了,可反过来去杀掉对的人,来证明自己所谓的权力!
这是何等的天壤之别?!
高手对决,胜负往往都在毫厘之间,有时连一点点差池都不行!岂能出现如此重大失误?!
相比之下,高下立见了吧!格局决定结局,没有大胸怀,又岂能成大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