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做饭从来不放味精。大人们提起“不放味精”,有种骄傲的感觉,因为这比较健康。有时候饭菜总是重复,味道又淡,我宁愿中午吃食堂,虽然现在已经不记得食堂的菜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学校门口卖的关东煮,大约是五毛钱或者一块钱一串,卖鱼豆腐火腿肠之类的。
后来出国后,自己学着烧饭。我出国前一次都没有烧过像样的菜,刚出过住的房子,厨房又脏又破,里面有台坏了的微波炉,我试着转了点东西,它一副随时要交代在桌面上的样子,于是我就把微波炉彻底关掉了。第一次烧的菜是番茄意面,只敢用小火,小心翼翼地呆在灶台边上,最后意面煮了很久。在超市里拿了一种蔬菜,至今不知道它正确的烧法,只记得和苦,特别苦,就像当时乱七八糟的生活。
我自己绝对算不上会做饭。朋友圈里有人总是发做饭的照片,摆盘精致,而且拍照用的摄像机似乎是单反,光影交织仿若一幅油画。我做的饭,卖相不好,口味也不行,于是想吃点好的,总是用外食来解决。外食并不便宜,但是总比我自己做的好吃。有时候很长时间不吃某样食物,突然吃到,感觉幸福得要流泪了,说给别人听,收获无情的白眼一枚。
开始买味精是看一本书,外国人学做中餐的,里面说中餐的学校里会教厨师放味精,她调查了一下,发现放味精也没什么,不过她自己不愿意,选择不放。而我突然想通了,既然我做菜这么难吃,还要因为做菜难吃去点同样含有味精的中餐外卖,因为嘴馋去吃热量高的薯条和汉堡,那我为什么不买味精呢?去亚超的公交车里,想着这件事,还觉得非常神奇。即使没有一天是在家里学过做饭的,但来到国外后,买了那么多调味料,做饭居然还是在潜意识里避开了父母强调过认为“不健康”的味精,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买了味精后,我发现,小时候一直很喜欢的,早餐店里配着汤包吃的汤,居然用味精调了出来。味精,加上白胡椒(通常我放四勺),加上一些盐,冲开水,再加入葱花,不就是熟悉的味道吗?或许早餐店里的汤是放了真的骨头的,毕竟味精事实上本身不含令人愉悦的味道,而是一种增强其他风味的东西。
但也没有因为这种喜欢就疯狂往菜里放。本身做饭的机会,依旧不多。但是有味精后,让做汤面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以前我会放超市里卖的那种本用作抹面包的猪油,很多超市都不卖的,现在放一点点味精就行了。
想写这个,是因为最近在maps上翻餐馆的评论。有一家越南餐馆,收到了一个并不怎么友好的评论,写道:太多的味精了,这或许能骗得了愚蠢的外国人,但是骗不了我们亚洲人!看到时,忽然想笑,使用味精后,现在味精也骗不了我了。
网友评论